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智慧成就工匠精神
王兆貴
//agustinmoreno.com2016-05-24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今年兩會以來,工匠精神引發(fā)了人們的廣泛熱議。工匠二字,雖說早就有之,但在很長一個時期內(nèi),卻是個不入流的行當,為人所不屑。究其實,這與人們對《論語》的誤讀有關(guān)?鬃哟_實說過“君子不器”,但也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子不器”的本意,并非鄙視工匠,而是說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局限為單一的死板的工具,應當心懷天下、格物致知,成為通權(quán)達變、經(jīng)世致用的通才。問題是,人世間不會也不需要都是通才,既要有通才,又要有專才,才能奏出完整而又和諧的旋律。

  工匠這一稱謂,既可用于手藝人,亦可用于工藝大師。其實,技藝是沒有大小之分的,雕蟲小技也會蘊含很高的技術(shù)含量,體現(xiàn)出極佳的工藝水平。1852年10月,俄羅斯作家岡察洛夫隨同“巴拉達號三桅”戰(zhàn)艦,進行了一次環(huán)球旅行。在上海停留期間,他對中國的雕刻技藝贊嘆不已。他以明末學者魏子敬描述的那種“核舟”為例說,中國人能在核桃或者杏核上,雕刻出廟宇、屋舍、亭臺、盛大的典禮或一群人物。人物栩栩如生,面容清晰可見。一顆稍大的杏核,能夠刻成一只小船,船上設(shè)施一應俱全,甚至能夠辨出蒲席的花紋。這還不夠,艙門可以開合,推開之后可以看到里面坐一小人。如此精細利落的雕工,就連德國人也做不到。

  在我國古代,匠人通稱為“百工”,F(xiàn)存成書年代最早并納入《周禮》的手工藝專著《考工記》,將社會分工概略地劃分為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農(nóng)夫、婦功六類,并指出,“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就是說,工匠居于王公、士大夫之后,是國家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能“爍金以為刃,凝土以為器,作車以行陸,作舟以行水”。如果沒有他們,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就要大打折扣。因此,《考工記》得出結(jié)論:“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庇媒裉斓难酃饪矗麄儫o疑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技術(shù)人才。

  上下五千年,中國歷來不乏出色的工匠。僅在莊子的筆下,就有多個出色的匠人,如運斤成風的匠石、削木為鐻的梓慶、斫輪論道的輪扁、游刃有余的庖丁、刻木為鳥的魯班、專精鑄劍的捶鉤者和粘蟬若拾的承蜩者等。其中,梓慶能用木頭刻削成懸掛鐘磬的精美架子,見者嘆為鬼斧神工。魯侯問他,你用什么招數(shù)做成的?梓慶回答,我不過是個工人,何術(shù)之有啊。若說有,那就是我在做工前,必定齋戒靜養(yǎng),凝神聚氣,不敢懷有一點功名、利祿、巧拙、毀譽的念頭,當我的心神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就走進山林,觀察并選擇與鐻的形體相契合的木材,然后再加工制作。否則,就不動手。你看,他們不僅是工藝純熟的技者,而且是明法通道的智者,能將嫻熟的技藝闡揚為道法自然的規(guī)律,工匠精神在他們那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真可謂“獨具匠心”。

  概括地說,工匠精神離不開這樣一些要素:敬畏自然,天人合一;術(shù)到極致,幾近于道;大巧若拙,不計名利;寵辱不驚,專注忘我。現(xiàn)代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工匠精神并沒有過時,越是精密的核心技術(shù),越是需要專注忘我、術(shù)到極致的人才。有段廣告語說得好,“世界再嘈雜,匠人的內(nèi)心,絕對必須是安靜、安定的。面對大自然贈予的素材,我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我”。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