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時政-正文
被雷洋事件擊中的那根弦
楊德林
//agustinmoreno.com2016-05-12來源: 京華時報
分享到:更多

  習近平在談到宣傳工作時,曾提出“時度效”的概念。說到底,效果是第一位的。放在治理中看,處理一事時即便合理合法合規(guī),也需要考慮其效果與影響。這怎么判定?還是要從輿情中看,從民意中看。

  人大碩士、剛出生兩周的女兒、警察、嫖娼、死亡……當這些要素“集齊”,一件事不演變成一個公共事件都很難。沒錯,說的就是最近幾天備受關注的“雷洋死亡事件”。拋開案件的種種細節(jié)不談,此事之所以能夠引爆輿論,根本上就在于,它擊中了這個社會緊繃的那一根弦。

  考入名牌大學,進入事業(yè)單位,工作安穩(wěn),買房成家,生兒育女……如果不是因為這樣一個“意外”讓生命戛然而止,恐怕雷洋也與千萬個你我一樣,在自己的軌道上一路向前。傳言說這個年輕人正準備換個學區(qū)房,雖然不知真假,但生活的艱難、未來的希望,卻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心弦。

  “代入感”,是理解這一事件背后復雜心態(tài)的一個關鍵詞!袄斫庵椤保瑫殡S著一種感同身受,這正是公眾為什么執(zhí)著于對雷洋死亡真相的追問,執(zhí)著于對執(zhí)法記錄、手機信息的深度還原。的確,如果這樣一個有著正常甚至是向好人生的年輕人,會遭遇此種不幸,那更多人難免會擔心自己的處境。

  其實,最近幾起引來廣泛關注的公共事件,莫不是以類似的情緒切入輿論場。大學生魏則西去世,對百度和莆田系的關注,源于對自身信息獲取權、生命健康權的關注;醫(yī)生陳仲偉遇害,同業(yè)、市民和網(wǎng)民的集體悼念,指向每個人都可能會去的診療身體與精神疾病的地方。當年溫州動車事件后,就有人指出,這一事故引發(fā)的其實是公眾的集體焦慮:急劇轉型的社會,難免會讓人覺得腳下是一塊浮冰。

  有人判斷,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涉及普通人的個人利益受到侵害的報道,可能會引發(fā)一波又一波的傳播熱點”。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如此,從社會治理的角度看也一樣。當更多人憑借自身努力打拼來一個更好的生活、當更多人在信息時代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一旦被剝奪、被損害,激起的浪花很可能會超過以往。

  也正是在這個層面上,社會管理者們需要更多思考。習近平在談到宣傳工作時,曾提出“時度效”的概念。說到底,效果是第一位的。放在治理中看,處理一事時即便合理合法合規(guī),也需要考慮其效果與影響。這怎么判定?還是要從輿情中看,從民意中看。輿論審判不可行,但執(zhí)法司法要有良好的社會效果,卻也不能不考慮輿論的因素。如此,方能更好地理順情緒、疏導焦慮。

  改革是當前和今后中國的一個主調(diào)。改革的目的,是讓公眾有“獲得感”。有“獲得”,就更不能讓公眾患得患失。一個穩(wěn)定的預期,無疑至關重要。雷洋死亡事件,或許就在這個角度上觸動了千萬人的心弦,成為一個偶然發(fā)生的標志性事件。

  而說回到事件本身,公眾需要質疑,也需要排除偏見;面對質疑,警方需要回應,更需要給出完整真相。質疑—回應—再質疑—再回應,在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中求取真相。而在最終的結果到來之前,公眾不妨給真相一點時間,事件調(diào)查者也要更多一些誠意,重證據(jù),講道理,有問必答,說服公眾。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