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新聞觀察-正文
明長城生火熏黑了“驢友文化”
毛建國
//agustinmoreno.com2017-12-15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對一個驢友來說,有親近安全、親近自然、親近文明的行為,或許才能真正配得上“驢友”這個稱謂。

  近日,一組驢友在北京密云古北口蟠龍山長城敵樓內生明火做飯的照片在網絡上傳播,照片中長城敵樓內部墻體已被熏黑。該景區(qū)工作人員表示,涉事驢友是從河北境內進入蟠龍山長城的,并未買票,被景區(qū)管理人員發(fā)現(xiàn)后,其中的絕大多數(shù)驢友已經下山。目前密云區(qū)文化委員會執(zhí)法隊已對現(xiàn)場進行勘查,當?shù)鼐揭惨呀槿胝{查。(見12月13日《北京青年報》)

  “誰忘記歷史,誰就會在靈魂上生病!睂v史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是通過對文物的態(tài)度體現(xiàn)的。我國名勝古跡眾多,像明長城這樣的文化遺產,是凝固的歷史,是不可再生的資源,任何對其不敬與毀壞,都是對歷史的犯罪。

  對于這些驢友的行為,輿論態(tài)度相對一致,即通過嚴懲使其生出敬畏之心,鞏固全社會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嚴懲是必要的,但還有必要深思,作為一種新事物,驢友一詞明明寄寓著美好,為什么這些年來卻有著“自毀名聲”的傾向?

  中國歷史上就有驢友傳統(tǒng),而且還有人總結出古代超級“驢友”,譬如周游列國的孔子,出使西域的張騫,考察采風的司馬遷,探奇覽勝的謝靈運,覓水尋渠的酈道元。但作為一個成熟概念,驢友出現(xiàn)的時間并不長。應該說,驢友的出現(xiàn)是社會與旅游雙重發(fā)展的進步,是“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xiàn)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之一。

  可是,驢友這個美好的存在,卻往往被一些人的所作所為破壞。近些年來,驢友對旅游文明的沖擊事件頻繁發(fā)生。驢友是旅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可一些驢友的表現(xiàn),已然違背了旅游文明的主流,個別行為甚至可以用“倒行逆施”來形容。從中可以看到,當前“驢友文化”有問題,或者說我們還沒有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驢友文化”。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毕鄳,一個人的行為,也是會受到文化影響的。體現(xiàn)在旅游中,如果有著健康的旅游文化,那就會敬畏自然敬畏歷史,反之,如果沒有健康的文化支撐,那就有可能放縱心靈深處的惡,做出為人不道、讓人不齒的事。驢友作為重要的旅游主體,更應成為文明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的先行者和示范者。在人們心中,驢友是充滿個性的,這種個性是能體現(xiàn)人全面發(fā)展的品質的;人們對驢友一段時間以來都相對“寬容審慎”,是因為它本身是順應時代方向的新事物。如果驢友成了文明的負面典型,成為“麻煩的制造者”而不是“美好的踐行者”,又如何承擔得起那么多的向往與贊譽?

  明長城生火何止熏黑了一面墻,還有驢友群體、驢友文化。對一個驢友來說,有親近安全、親近自然、親近文明的行為,或許才能真正配得上“驢友”這個稱謂。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