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年初,光明日報刊發(fā)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舊文《憶大山》。隨后,作家出版社推出《賈大山小說精選集》。從而引發(fā)了文壇以及社會各界對這位已經(jīng)離世十多年的著名但不甚高產(chǎn)的作家、縣文化局長的追憶與懷念。
說實話,由于我生得太晚,在此之前,并沒讀過賈大山的作品,只是模模糊糊聽聞過《取經(jīng)》和《花市》,對他的生平也知之甚少。再說句實話,今天讀,他的作品依舊不屬于我(且算是年輕人吧)喜歡的類型。但不妨礙我也同很多作家、社會人士一樣,懷念賈大山這個人?赡苁且驗檫@樣的作家,如今不多見了。
鐵凝在文章中曾這樣介紹:“賈大山是河北省新時期第一位獲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的作家。1980年,他在短篇小說《取經(jīng)》獲獎之后到北京中國作協(xié)文學講習所學習期間,正在文壇惹人注目。那時還聽說日本有個‘二賈研究會’,專門研究賈平凹和賈大山的創(chuàng)作。消息是否準確我不曾核實,但已足見賈大山當時的熱鬧景象!
翻看簡歷,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賈大山發(fā)表過50多篇小說,生前沒有出版過一本小說集,更沒寫過什么鴻篇巨著!八恢弊≡谡ǔ莾(nèi),一生只去過北京、保定、石家莊、太原。1993年到北戴河開會才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看見了海……賈大山仿佛不太看重文壇對他的注意與否。河北省曾經(jīng)專門為他召開過作品討論會,但是他卻沒參加。問他為什么,他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小說發(fā)表時他也不在乎大報名刊,寫了小說壓在褥子底下,誰要就由誰拿去。他告訴我說:”這褥子底下經(jīng)常壓著幾篇,高興了就隔著褥子想想,想好了抽出來再改!拌F凝還記下了這樣的細節(jié)。
50多篇“褥子底下”的短篇小說,連個中篇也不曾有,即便再刪再改怕不過是一沓沓輕飄飄的幾頁紙,在如今論斤稱字的世風下,和動輒百萬字的大部頭比,“分量”自然不足,很快就隨著時光的風煙散落得不知所蹤了。
當我們習慣用獎項、發(fā)行量、點擊率、富豪榜、花邊新聞評價一個寫字人的是不是“家”時,清貧、耿介的賈大山確實算不上。他視文學為生命,但不以之為職業(yè)。在風格劃分上,我們也很難把他歸類。不是山藥蛋派也不是荷花淀派,西方的技法似乎也沒有什么運用,他無意追逐潮流,所有作品都帶有鄉(xiāng)土特有的幽默和他對時代的思索與社會責任。這是我看過若干名家的那些被譽為深刻地反映人性復雜的優(yōu)秀作品后,不曾讀到的地氣與人情。正如習總書記說的那樣:“他(賈大山)對人們反映強烈的一些社會問題,往往有自己精辟獨到、合情合理的意見和建議。因此,在與大山作為知己相處的同時,我還更多地把他這里作為及時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和渠道,把他作為我行政與為人的參謀和榜樣。”
賈大山的學生康志剛回憶:“他常對我說,咱們寫小說,就是讓人學好哩!彼前褜懶≌f當作了佛教中的“布道”,給人心以警悟、以勸導。他說他寫小說,是要為“這個浮躁的社會,增添一點清涼”。他的知音孫犁同樣感慨:“大山的作品是一方凈土……是作家一片慈悲心向他的信男信女施灑甘霖。”如果說在文學水準上賈大山不一定算上個“家”“大師”的話,在對待文學甚或社會的態(tài)度上,卻足足讓很多人看不到他的腳后跟。他不虛偽,不做作,不崇洋媚外,不無病呻吟,不裝出一副憂思人類到睡不著覺的模樣給讀者,他真在琢磨寫字的人該給現(xiàn)下留下點什么有用的東西。
“人也有字號,不能倒了字號。”賈大山曾在他的作品里這樣寫。賈大山留給文壇的是他對時代、對社會、對人的善意!恩暋贰赌觐^歲尾》《游戲》《燈窗隨筆》等作品都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社會問題的關注和憂思,但卻充滿了正能量,不忿恨不抱怨而是積極地思考解決之道。賈大山留給社會的是他的愛憎分明、豁達樂觀、不計名利,遺世獨立。
這大概就是我為什么會懷念賈大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