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浙江平陽縣紀委、監(jiān)察局近日出臺《關于支持和保護黨員干部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試行)》,旨在建立健全澄清保護機制和容錯免責機制,鼓勵領導干部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寬容和允許改革創(chuàng)新出現(xiàn)失誤。根據(jù)該《意見》,改革創(chuàng)新出現(xiàn)失誤時,相關領導干部可以提出免責申請,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即可免予責任追究。(人民網(wǎng)5月11日)
失敗是成功之母,改革創(chuàng)新是不斷“試錯”的過程,當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尤其需要激發(fā)領導干部的改革熱情,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這就是建立“改革失誤免責”機制的邏輯和初衷。然而,著眼當前國情尤其是官員問責現(xiàn)狀,“改革失誤免責”又似乎是一個偽命題。一方面,現(xiàn)實中改革失誤的事例可謂多矣,但被認定為“失誤”的改革寥寥無幾。有不少改革,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造成了巨大損失,引得民眾怨聲載道,但最后只是不了了之,并沒有被認定為失敗或失誤。既然改革是否失誤是一筆糊涂賬,“失誤免責”又從何談起?另一方面,就官員問責而言,現(xiàn)實中有些官員存在明顯違規(guī)違紀嫌疑卻沒有被問責,何談改革失誤問責與免責?
更令人擔憂的是,“改革失誤免責”很容易被濫用,被當成一個筐,不管是真改革還是偽改革,不管是失誤還是存心“失誤”,最后都被裝進這個筐里免予追究責任。如此,“改革失誤免責”就可能縱容一些官員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甚至成為一些官員濫用權力、為所欲為、謀取私利的遮羞布或擋箭牌。譬如,幾年前遼寧省遼陽市的兩個區(qū)搞公車改革,區(qū)委書記、區(qū)長一年車補高達8萬元。這樣“權力自肥”的偽改革難道只是失誤嗎?卻為何沒見追究相關領導干部的責任呢?
如果真是由于失誤而導致改革失敗,免除或減輕相關人員的責任未嘗不可,但前提是要有嚴格的甄別和區(qū)分,要防止“改革失誤免責”被濫用。至于怎樣甄別和區(qū)分,筆者認為應主要考慮兩條:一是相關改革是否經(jīng)過民主科學決策,包括領導班子集體決策和廣泛征求民眾意見,那種搞“一言堂”拍腦袋決策最后導致的改革失敗,必須有人為此承擔責任;二是相關改革是否存在“權力自肥”問題,如果有人借改革之名謀取個人或部門私利,那就不是改革失誤問題,而是權力腐敗問題,對這種偽改革必須予以嚴懲。
只有嚴格區(qū)分真改革與偽改革、改革失誤與決策錯誤,“改革失誤免責”機制才能真正起到激勵改革的作用,才能避免其成為一些官員濫用權力的遮羞布或擋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