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3月2日,“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女童保護座談會”召開。一項調查報告顯示, 2013年全年被媒體曝光的案件高達125起,平均3天就曝光一起。教師成為曝光最多的犯案群體,達到33起,校長作案10起。3位政協(xié)委員建議,落實四部委意見,出臺權威的防性侵教育教案。(相關新聞見本報AA04版)
近年來,性侵女童的案件不時進入公眾視線。那些無辜的孩子們,一次又一次擊中我們心中的愛與痛。在震驚、憤怒、同情之余,每個人都需要去反思:在那些注意力盲點和監(jiān)督空白點,如何保護女童不受性侵?如何建構一道周密的隔離網和防護墻,讓未成年人免于罪惡之手的傷害?
教師也好,校長也罷,性侵女童“熟人作案”的背后,是安全焦慮和風險漠視并存的困境。一方面,不斷發(fā)生的交通安全事故、意外傷害事故使得老百姓處于焦慮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社會整體的風險意識并不強,公眾對那些突發(fā)的、傷害性大的風險警惕性較高,而對于那些緩釋性的、無直接生命傷害的風險防范不足。
出臺防性侵教育教案的初衷,在于加強性教育和青春期教育,提高女童對性侵害的分辨能力和防范意識。長期以來,在我們的學校教育中,存在著一種“童話教育”的誤區(qū),即告訴孩子們世界的美好和人性的善良,卻沒有告訴他們人性也有陰暗的一面、生活也有艱辛的一面、命運也有殘酷的一面。防性侵教育的匱乏,讓女童在遭遇“人性之惡”之后,徒增“悔之晚矣”的傷痛與悲情。
“童話教育”一方面選擇性地告訴學生所謂的“美好”事物,甚至故意夸大美化某些人物,另一方面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希望從孩子口中聽到“美好”的答案。這樣“先入為主”的灌輸教育,讓孩子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和權利意識處于被遺忘、被忽視乃至被壓抑的狀態(tài),難以分辨和抵御不法侵害——女童對性侵害缺乏最基本的分辨能力和防范意識,部分女童在遭到侵害后仍不能辨識事情的性質和后果,甚至不懂如何向家長表達,擔心家長會責罵自己。
性侵犯不僅給女童的身體帶來了極大的創(chuàng)傷,還給她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陰影。“孩子,我用什么來保護你”,這樣的時代之問,考驗著每一個有良知的成年人。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性教育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起步階段;只有不斷健全性教育的實施操作系統(tǒng),不斷擴大性教育的社會支持,性教育才會從量變走向質變。
走出“童話教育”的誤區(qū),增強女童風險防范意識,提高女童風險應對能力;她們的人生,才會少一些陰霾,多一些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