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浪潮中,我們如何做到漢字的堅守?這必須有頂層的策劃、全民動員,持之以恒的辦法和措施。因為母語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對中國人來說,更蘊含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表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
中華文化具有活力的證明
不久前,隨老齡大學同學走訪了河南安陽殷墟。殷墟是中國商代后期都城遺址。商代從盤庚到帝辛(紂)共8代12位帝王實行273年的統(tǒng)治,建都于此。這里也是中國歷史上可以肯定確切位置的最早都城。
在殷墟文字博物館,可以看到世界三大最古老的文字體系之一——甲骨文。它不僅證明古老的漢字是獨立起源的,還提供了中國古代獨立的造字法則。這種文字對3000多年來中國文化產(chǎn)生了根本的影響。十幾億中國人今天使用的漢字,即源自甲骨文。后期的隸、楷、行、草,均發(fā)軔于斯。甲骨文是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它與古埃及象形文字、古巴比倫楔形文字一樣,在各自環(huán)境中獨立誕生,但傳承3000年以上的,只有漢字。
從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北京發(fā)現(xiàn)中藥店中所售龍骨上刻有古老的文字(甲骨文)開始,前后幾十年,經(jīng)20多次發(fā)掘,特別是1928年的一次考古,殷墟的發(fā)現(xiàn),使中國的歷史有了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的斷代依據(jù),為甲骨文和殷商研究提供了十分寶貴的材料。前后共獲得刻字甲骨達15萬片左右,同時還出土800余件玉器和500余件青銅器。這證明這里是最早的都城,也是中國商代后期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中心。郭沫若在《訪安陽殷墟》一詩中贊嘆道:“中原文化殷創(chuàng)始,觀此勝于讀古書”、“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
看了殷墟文字博物館展示的一切,令人感慨萬千!
從燦爛的中國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直至延伸至今形成獨特的漢字文化,它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畫卷,也是中國精神的凝練,真可謂儀態(tài)萬千,意趣橫生。我國的燦爛文化、偉大傳統(tǒng)、民族品格和精神氣質無不與美妙的漢字相關。在世界幾大文明古國使用的語言中,只有漢語依然活著,并且通過漢字保持著中華文化的連續(xù)性。這本身就是中華文化具有活力的證明。
“提筆忘字”現(xiàn)象令人憂
漢字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漢字的誕生,讓中華民族的文化魂魄有所寄托和依歸。有了漢字,才有了輝煌璀璨的唐詩、宋詞、元曲、漢文章;才有了汪洋恣肆的書法藝術;才有了記載正朔交替、王朝變遷的百家史冊,數(shù)千年文明得以薪火相傳。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書寫的集體記憶。正是有了漢字的聚合力、傳承力,中華民族才對外有戰(zhàn)斗力,對內有凝聚力,從而迸發(fā)強大的生命力。
我們知道語言文字不僅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還是體現(xiàn)民族特色的重要因素?梢哉f漢字是國家的根、民族的魂,通過語言文字筑起中華文化的共同體。在歷史上,一些國家在侵占別國時,往往同時要改變被占國的語言,那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清除這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從根本上抽掉一個民族的靈魂。法國作家都德寫的名篇《最后的一課》,描寫普法戰(zhàn)爭后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xiāng)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后一堂法語課。那種對母語的依戀,令人難以忘懷。更何況在漢字傳承文化的過程中,在運用漢字的過程中,還可以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塑造人的審美情趣,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即修身養(yǎng)性,凈化靈魂。
然而到如今,面對鍵盤文化橫行的網(wǎng)絡時代,只要運用通行的拼音輸入法,就可以將象形文字轉化為拼音輸入。于是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提筆忘字”現(xiàn)象,許多青年人已不讀書,不看報,“唱衰紙質媒體”的聲浪日益高漲。于是,傳承了幾十年的方塊字似乎變得陌生了。更有人擔心,在新形勢新技術面前,漢字是否會隨之消亡?
呼喚對漢字的拯救
這種種情況已引起國人的普遍重視。要復興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對母語的重視和認知是必不可少的。近年來,“國學熱”和“漢字書寫熱”呼應了這一文化潮流。而各類媒體也不時大聲疾呼:“回來吧,被鍵盤吃掉的手寫字”,連遠在法國的《世界報》也刊出“拯救漢字危機”的報道。這正是呼喚對漢字的拯救。央視《中國漢字聽字大會》,河南衛(wèi)視《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大受好評,這一切都是引起全民驚醒、關注的好辦法,也是拯救漢字的高招。
在信息化網(wǎng)絡化浪潮中,我們如何做到漢字的堅守?這必須有頂層的策劃、全民動員,持之以恒的辦法和措施。教育部力推“書法進課堂”,學生分年齡、分階段修習硬筆和毛筆書法,要求中小學生的漢字書寫教育從娃娃抓起,不僅要列入課程,更應在考核中占一席地位。這固然值得稱道。而對于身處信息浪潮的年輕人,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也應補上一課,認真體會漢字的千姿百態(tài),真正感悟文化之深,藝術之美。閑暇之余,不妨提筆練字,潑墨一番。因為母語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工具,對中國人來說,更蘊含著中國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表達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
可喜的是,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和拓展,隨著中華文化的建設和繁榮,截至2013年9月,全球已建立435所孔子學院和644個孔子課堂,共計1079所,分布在117個國家(地區(qū)),成為漢語教學推廣與中國文化傳播的全球品牌和平臺。不少國家掀起了“漢語熱”,刮起了“漢語風”。
讓我們像堅守疆土一樣,堅守漢字,讓漢字世代相傳,直到永久。
(作者為解放日報原副總編輯、高級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