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馬騮·馬留、馬流
田東江
//agustinmoreno.com2016-03-02來源: 南方日報
分享到:更多

  很早以前我就有一個困惑不解的問題,為什么廣州白話把猴子叫做“馬騮”?因此,瀏覽“陳年流水簿子”時不免格外留意。猴年來了,不免深入鉆研一下。初步結(jié)論是,這種稱呼是語言學方面“文化殘存”的一個例證。白話中的“馬騮”,與典籍中的“馬留”“馬流”存在關聯(lián)。

  典籍中有許多“馬留”“馬流”字樣。一種說法認為,這與東漢著名的開國功臣、伏波將軍馬援密切相關。段成式《酉陽雜俎》云:“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返,居壽泠縣,自相婚姻,有二百戶。以其流寓,號馬流。衣食與華同。山川移易,銅柱入海,此民為識耳,亦曰馬留!瘪R援在嶺南打過許多次仗,平定“二徵”之后,曾立銅柱以為漢朝南邊疆界的標志,“銅柱入!闭f的就是這件事!缎绿茣つ闲U傳下》講到“西屠夷”時也說:“(馬)援還,留不去者,才十戶,隋末孳衍至三百,皆姓馬。俗以其寓,故號‘馬留人’。”這些記載至少有兩點是清楚的:其一,“馬”得之于馬援,原本他們是馬援的部下!榜R留”,說他們是馬援留下的:“馬流”,說他們是流落他鄉(xiāng)!傲簟迸c“流”,都說得通。其二,無論“馬留”還是“馬流”,都還無關猴子。

  至少從宋朝開始就不是這樣了。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云:“北人諺語,目胡孫為馬流!焙鷮O,即猢猻,眾所周知是猴子的別稱!段饔斡洝防飳O悟空二調(diào)芭蕉扇與牛魔王交手,牛魔王就一口一個“猢猻”。邵博《邵氏聞見后錄》云:“今世猴為‘馬留’,與其人形似耳!壁w、邵二人都引用了馬援的典故,邵博還認為“馬留人”不是馬援的部下,而是其“南征留之不誅者”,是那些土著。至于馬留或馬流關聯(lián)了猴子,邵博認為是因猴子長得像人,趙彥衛(wèi)則認為隔離太久了,那些人“語言啁哳,故取譬云”,聽不懂他們說什么,給比方成了猴子。這種帶有輕蔑色彩的結(jié)論,顯然出其臆斷。但一句“北人諺語”,首先表明時人已約定俗成,其次表明“馬流”并非嶺南特色詞語。

  在宋朝的野史筆記里,已經(jīng)可以大量見到馬留或馬流。張師正《倦游雜錄》云:“京師優(yōu)人以雜物布地,遣沐猴認之,即曰:”著也馬留‘。“這是民間藝人耍猴表演的一種,通過讓猴子辨認東西來取悅觀眾,不同于利用狼狗的鼻子,而是靠猴子的眼睛!敝柴R留“大抵是說:去呀,猴子。宋仁宗時狀元葉祖洽有次赴宴,席間有個下第進士作詩曰:”著甚來由去賞春,也應有意惜芳辰。馬蹄莫踏亂花碎,留與愁人醉作茵!斑@首藏頭詩藏的就是”著也馬留“。那么,下第進士顯然是在感慨自己參加科舉形同被當成猴在戲耍了。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桐江詩話》云,宋哲宗元祐年間,“東平王景亮,與諸仕族無成子,結(jié)為一社”。結(jié)社干什么呢?無聊,專門給人取外號。“士大夫無問賢愚,一經(jīng)諸人之目,即被不雅之名,當時人號曰豬嘴關”。有一次他們?nèi)〉搅藱喑紖位萸漕^上,呂“察訪京東”,因其“天資清瘦,語話之際,喜以雙手指畫”,他們就叫他“說法馬留”;覺得不過癮,又湊了個上聯(lián):說法馬留為察訪。過了一年,邵箎因為上殿時放屁而貶官,“出知東平”;因“邵高鼻鬈髯”,他們終于對出了下聯(lián):湊氛獅子作知州。但呂惠卿知道自己的外號后,恨透了,“諷部使者發(fā)以它事,舉社遂為虀粉”。不過,又瘦又好動,倒真是符合猴子的習性。

  在猴子何以成馬騮、馬留、馬流的眾多說法中,王小盾先生的《漢藏語猴祖神話的譜系》最有說服力。文章從語言學角度考察了漢藏語猴祖文化的譜系,認為作為猴祖的猱、夔,在上古同音,讀如mlu,馬騮等實際上是mlu古音的遺留;進而指出:“漢文獻中所見的猴圖騰,正是以‘夔’或‘mlu’的名義出現(xiàn)的,此字在甲骨文中寫為猴形,既代表殷人的某位‘高祖’,也代表獼猴和神祇.”這一研究,還不足以揭開謎團嗎?關于“夔”,一般會想到龍形異獸或蛇狀怪物,而許慎《說文解字》釋“夔”云:“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辈⑶遥x如“奴刀切”,意味著不僅上古,即便到東漢也與“猱”同音,同時換了聲韻母而已。

  明朝成書的《西游記》中,“馬流”干脆就是猴子。第三回,孫悟空憂慮花果山?jīng)]有軍械兵器,“正說間,轉(zhuǎn)上四個老猴,兩個是赤尻馬猴,兩個是通背猿猴”,獻計去傲來國那里取。悟空從海底如愿得到金箍棒后,“將兩個赤尻馬猴喚做馬流二元帥,兩個通背猿猴喚做崩芭二將軍”。第十五回,孫悟空因為不滿被騙戴上了緊箍咒,對觀音菩薩大發(fā)雷霆:“你這個七佛之師,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兒害我!”菩薩馬上教訓他:“我把你這個大膽的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盡意,度得個取經(jīng)人來,叮嚀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來謝我活命之恩,反來與我嚷鬧?”而《西游記》的作者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也不是嶺南人。

  所以,猴子為“馬騮”的“文化殘存”意味就在這里。曾經(jīng)的普遍存在,如今卻只是保留在廣州白話中,成為初級文化階段的生動見證或活的文獻。推而論之,說不定在哪種方言里,猴子還被叫做“赤尻”或“崩芭”哩。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