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我對貝家花園感興趣是始自2005年,那一年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理工大學講演時,提到法國大詩人圣·瓊·佩斯寫長詩《阿納巴斯(遠征)》是在北京西郊海淀,多年之后于1960年他因這部長詩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消息引起北京民間的文史工作者的極大興趣,便到海淀區(qū)去尋找那創(chuàng)作詩歌的地方。功夫不負有心人,居然被他們找到,是在海淀區(qū)管家?guī)X的一個被稱作“桃峪”的小地方。我曾隨著文史專家張文大先生去過那里。他是海淀北安河村的人,自幼就熟悉那一帶。他又順便帶我看了桃峪附近和法國朋友有關(guān)聯(lián)的景點,其中就包括“貝家花園”。我去的時候“貝家花園”尚未開放,但保存得不錯,門窗都用磚封上,免得閑雜人員入內(nèi)。
貝熙葉大夫建“貝家花園”是在上世紀20年代初,距今已有90多年。雕樓的門額上至今保留有李石曾先生題寫的石匾,上有“積德濟世”4個大字。雕樓分上下三層。每層面積大致25平方米。原來這是貝熙葉大夫在郊外的診室。貝大夫的口碑非常好,對那些貧苦村民和農(nóng)民他免費看病,不收一文錢,還主動給藥。他是個大人道主義者。雕樓底層是候診室,二層是他的診室,有小洗手池,三層是藥房,三層之上有平臺,登上去可眺望四外,遠遠地一直能看見北京城。
在上世紀上半葉,北京西郊妙峰山下曾經(jīng)是法國朋友們喜愛的一個地方。中法大學附中建在這里,實驗林場也在這里。李石曾先生也曾在這里建設他的新生活基地和模范村,推行他的新生活運動,又辦學校,又建醫(yī)院,還建新農(nóng)村,而李石曾又是中法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中方校董,一向和法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可稱是近代中法友誼的奠基人和核心人物之一。著名的中國進步青年赴法勤工儉學運動就是在他的推動下轟轟烈烈地展開的。就因為如此,“貝家花園”選擇了建在這里,其他的法國朋友,如藍荷海先生,也是一位中法大學的教員,也在此建有住宅。圣·瓊·佩斯不僅選擇在這里小住,還住在桃峪的一座小道觀中寫詩。另一位法國著名漢學家鐸爾孟教授不光喜歡這里,甚至還在這里買下了一塊墳地,準備長眠于此。而他們都為中國做了大量好事,是中國人民最可信賴的好朋友。
鑒于如此,我曾建議將閑置了半個世紀的“貝家花園”修建成一座“中法文化交流紀念館”,集中展示以貝熙葉、鐸爾孟和圣·佩·瓊斯3位為代表的法國朋友的杰出事跡,讓它變成一座偉大中法友誼的閃亮窗口。這個建議迅速得到了有關(guān)領(lǐng)導的贊同和支持,也得到了法方朋友的熱烈響應,還得到了小貝大夫的贊成。北京市和海淀區(qū)也積極行動起來,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之中。
如果在2014年下半年的某個時間這座在“貝家花園”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中法文化交流紀念館”真能夠揭牌落成的話,那無疑又是送給中法建交50年紀念的一個較大的紀念品,可以和習近平主席剛剛在法國里昂市為之掛牌揭幕的中法大學歷史博物館交相輝映,成為一對紀念中法友誼長久的雙子座。
我昐望它能成功!
中國人永遠不會忘記法國醫(yī)生貝熙葉,他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