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舊時光里,鄉(xiāng)村的大年就如一幅潑墨淋漓的風情長卷,飽蘊著濃濃的鄉(xiāng)情鄉(xiāng)韻,徐徐展開,濃郁醇厚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又如一部多幕劇,從臘月初開始上演,劇情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勝,陶醉其中,不能自已。
起魚,這是老家鄉(xiāng)村年俗的首場大戲。故鄉(xiāng)所在的村子三面環(huán)水,河水清澈澄凈,終年碧波蕩漾,水光瀲滟。夏天,我們跳進河里游泳,不經(jīng)意間,一兩百米開外的水面上,忽地有一個晶亮的東西“嘩”地一下騰空而起,然后又“咚”地落進水中,水面上泛起一朵水花。那是因我們游泳受到驚動而躍出水面的魚。這河里的魚很多,又肥又大,都是生產(chǎn)隊年初下的魚苗。
魚苗下塘后從不人工投食,因為水邊豐盛的水草、茂密的蘆葦,水底密密麻麻的小螺螄,還有小蝦等浮游生物,加上百來戶人家淘米洗菜散落在水里的碎屑,給魚兒提供了充足的餌料,因此,這些魚兒跟野生的并無二致,味道極為鮮美。
起魚時,請來專業(yè)的捕魚隊,將一張大拖網(wǎng)下到河里,捕魚人在河兩岸使勁拖著網(wǎng)向前拉,不一會兒就會看到魚兒在網(wǎng)里撲騰,一條條草魚、烏青、花鯉、鰱魚、鳊魚等競相跳躍,輪番亮相,橫沖直撞,上演起一幕幕現(xiàn)場版的“鯉魚跳龍門”的喜劇,只見陽光與鱗光交相輝映,浪花朵朵,水沫飛濺,人歡魚躍,場面熱鬧至極。一筐筐大魚被抬到打谷場上,橫七豎八地躺在那兒,翹尾扇鰭,活蹦亂跳,不時來一個鯉魚打挺,煞是喜人。分魚了,人們指點著,嚷嚷著,歡笑著,我們這些孩子則像魚兒一樣,在人群中穿來穿去,蹦跳鬧騰,快活無比。翌日,家家戶戶屋檐下、廊檐里掛滿了魚兒,一派年年有余的盛景。
接下來該蒸饅頭了。二舅莊稼種得好,蒸饅頭也是一把好手。一大早他就忙碌開了:洗刷籠屜,涮洗蒸布,準備柴火、花簾,查看酵頭,炒、拌餡兒料……傍晚時二舅煮半鍋糯米稀粥,冷卻到一定溫度放入酵頭,攪拌溶化,然后倒入面粉中,反復(fù)混和揉捏,謂之“手酵”,“手”好酵后將其放入灶窩旁一口足有半人多高的大肚瓦缸內(nèi),缸周圍鋪滿稻草,缸口覆蓋上厚厚的棉被以保溫。
我則在缸邊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老想掀開棉被看個究竟,二舅當然不允許,催促我快去睡覺,并說待面發(fā)了就喊我起來,可我哪里有睡意。坑浀糜泻脦状,我就在灶窩柴草堆里迷迷糊糊地睡著了。
待醒來時,滿屋已是霧氣騰騰,酵香撲鼻,大人們忙并快樂著,門口花簾上一個個饅頭正冒著熱氣,我跑過去拿起饅頭就吃。這時,二舅就要我別光顧著吃,快給饅頭點上紅點,豆沙餡兒的點一點,蘿卜絲餡兒的點兩點……蒸得最多的還是俗稱“黃貓兒”的長條形饅頭,就是將發(fā)面拉成長條蒸熟,冷卻后切片,曬干就成了饅頭干。那些日子里,家家戶戶門口都曬上一長花簾或兩簾饅頭干,這成為臘月底鄉(xiāng)村農(nóng)家一道亮麗的風景。
蒸糕,亦是過大年的一場重頭戲。這活兒很講究,一般都是三五戶合起來請專門蒸糕的師傅上門加工。蒸糕的器具是甑,最常見的為木制,正方形。糕蒸熟后,師傅用力快速地將熱氣氤氳的甑搬到方桌上,卸掉甑,用納鞋底的線將正方體的整塊大糕“鋸”成一塊塊整齊劃一的長方狀。最吸引我們的是“摜糕”,外面天寒地凍,屋內(nèi)熱氣騰騰,蒸糕師傅脫掉棉衣,挽起袖管,張開手掌,沾一沾冷水,輕輕抓住滾燙的糕,舉起,再摜在桌上,動作連貫,一氣呵成。摜過的糕形狀規(guī)整,吃起來口感更黏糯,更有咬嚼。站在一旁看熱鬧的我們這些小孩,被年糕香甜的味道誘得垂涎欲滴……
臘月二十七八,開油鍋了,炸獅子頭,炸丸子,炸燴魚,炸蘭花豆,炸小馓子,炸麻花……炸好的成品裝滿盆盆缽缽,鮮香盈屋。緊接著馬不停蹄,開砂鍋,炒花生,炒蠶豆,炒葵花籽……噼里啪啦的爆響聲不絕于耳,直把年景“炒”得紅紅火火。
大年三十一早,二舅將門框洗刷一新,準備貼對聯(lián)。這個時刻很神圣,我們站在一旁是不能吭聲的,因為二舅怕我們這些孩子口無遮攔,說出什么不吉利的話來。對聯(lián)都是手寫的,內(nèi)容大抵為“飛雪迎春到,風雨送春歸”之類,橫批則是“風調(diào)雨順”“豐衣足食”“四季平安”等。堂屋的大柜子上貼一大紅斗方,上面寫的是“五谷豐登”,豬圈里也要貼上橫幅,上面寫著“豬多肥多,肥多糧多”,最后,在柿樹、枇杷樹等果樹上貼上一圈紅紙條。至此,家里家外,園前園后,處處洋溢著喜慶祥和的氛圍,濃濃的年味帶著醇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在整個村子里彌漫、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