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寫下這個題目,覺得首先要正名,我說的就是用鼻子聞到的北京味,而不是其它,比方說北京人藝演出的《茶館》或是德云社弟子相聲的貧嘴。
因為現(xiàn)代國際大都市的北京經(jīng)常罩著一頂霧霾的帽子。所以有人說,現(xiàn)在的北京叫人喘不過氣來,北京味成了PM2.5的同義語。議論紛紛中,有一種說法,我聽了總是覺得不帶勁,持這種說法的人,說的意思大概是,北京今天成了“首堵”,成了霧霾之都,早先如何地天高氣爽,如何地暢行無阻……聽了這類話,喚起了我的記憶,我覺得,清理一下我們鼻子曾感受到的北京味,也許會對我們今天邁過“霧霾圍城”這道坎,增加一點信心。
新中國成立前的北京怎么樣,我沒有親歷。那時北京的人口也就100萬人左右,三六九等,皇親國戚,小販走卒,各家不一樣。只說百姓,百姓的日子才算正宗北京味。老舍有兩本寫百姓的書,一本是《駱駝祥子》,寫的是洋車夫祥子的故事。祥子在拉洋車之前,是替人拉駱駝的小伙。沙塵暴不是這些年才光顧北京,早些年更厲害。只是兵荒馬亂鬧鬼子,風(fēng)沙這點事,排不上號,輪不上犯愁而已。另一出是《龍須溝》,雖說是演戲,講的是真事,沒有城市地下排污系統(tǒng)的民國時期的北京,老百姓就在臭水溝邊上熬日月。天上飛風(fēng)沙,地上淌臭水,滿清國都和民國范的北京,味兒大,味兒重。
新中國成立后,老百姓熱愛北京,愛國衛(wèi)生運動搞得好。到了我去北京上大學(xué)的時候,北京的確很漂亮。漂亮歸漂亮,只是北京的胡同小巷,味兒依然很濃。一是廁所味。那時北京比現(xiàn)在還缺水,胡同里的廁所都是“旱廁”,沒有水沖洗,要靠全國勞模時傳祥和他的工友們背著糞斗子,拿著糞勺子來掏。那時我們受的教育“沒有大糞臭,哪來五谷香”。臭氣再熏人,扛著。誰要捂鼻子,好了,學(xué)習(xí)會上去檢查“資產(chǎn)階級臭思想”吧!習(xí)慣了,也就淡忘了。再有一個味,就是家家戶戶煙筒里的蜂窩煤煙味。別小瞧蜂窩煤,要北京戶口憑票供應(yīng)。氣味是大了點,但不燒它,吃飯不?冬天取暖不?除了上面兩種主旋律的味道外,冬天家家菜堆里散出來的白菜幫子味,夏天處處菜攤飄散的爛番茄味,這些氣味,對于我這個外地考進北京的大學(xué)生來說,讓我羨慕,那是北京人“豐衣足食”的證據(jù)!那個年代,講氣味是犯忌的事,氣味與政治總聯(lián)在一起:封資修的氣味!小資產(chǎn)階級的氣味!
改革開放的北京,味兒也改了!好像《參考消息》稱,外國友人說北京的廁所味影響北京大都市的形象。我也寫過一篇《帶著馬桶游北京》也登在《人民日報》上,還配了一幅漫畫:游客用繩子拖著一個馬桶,而且是抽水馬桶。說改就改,北京的廁所味一下子全線宵遁。隨后蜂窩煤和大小煤煙囪從城市里消失,污染嚴(yán)重的企業(yè)紛紛搬遷出京。電視里的播音員用亢奮的口氣宣告:北京空氣達標(biāo)天數(shù)取得階段性的勝利。奧運會在“北京歡迎你”的歌聲中召開。也在“北京歡迎你”的歌聲中,北京的機動車從100萬變成200萬……直到500萬,從二環(huán)路一直擠滿到六環(huán)路,擠出一個新的嚇人的家伙PM2.5!
這個PM2.5不僅讓市政府著急,老百姓也上火。前一陣子大半個中國都罩在霧霾里,讓我們知道環(huán)境保護不是小事。回想一下幾十年北京的氣味史,我還是對北京有信心。祥子拉的駱駝隊不是遠去了嗎?龍須溝早成了往事了吧?廁所味的胡同、蜂窩煤煙里的冬天都還活在記憶里!想到這一切,我有信心。讓我有信心的是眼前幼兒園的一面墻。墻上貼著孩子們的畫,那是他們的夢想:高樓林立的城市,處處鮮花、大樹、綠草地。我想到我上幼兒園的時候,我畫的是大人教給我的“祖國的明天”:煙囪林立,機器轟響,汽笛長鳴。你知道孩子們的畫是什么嗎?那就是畫出來的中國夢呀!在這面墻前,我都聞到未來的北京味了:鮮花和青草的氣味,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