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熊丙奇:在校生的質疑是積極推進學術治理
//agustinmoreno.com2015-12-07來源: 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中國政法大學聘任鄧亞萍為該校兼職教授一事日前經(jīng)媒體報道后引發(fā)社會關注,該校民商經(jīng)濟法學院1408班學生徐恒發(fā)布致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的公開信,要求校方回應此事。中國政法大學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校于2005年下發(fā)過兼職教授聘任的相關管理辦法,同時,學校通過官方微博回應稱,聘請鄧亞萍為兼職教授符合兼職教授聘任規(guī)定中的條件和程序。

  不少輿論在討論鄧亞萍究竟夠不夠格,而筆者更關注的則是在校學生針對這起事件給學校發(fā)公開信,這是師生參與推動學校辦學,從封閉的行政治校,走向開放的教育為本、學術為本的管理非常重要的實踐。而法大校方及時回應學生的公開信,這就形成師生和校方的良性互動,有利于消除質疑,同時促進學校的教育、學術治理進一步完善。

  毋庸置疑,我國高校近年來的學校治理,還普遍存在行政化傾向。校內基本的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不是由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管理、決策,而往往由行政領導拍板、決策。這導致教育和學術管理失去公信力。像聘任兼職教授,這就屬于教育和學術事務,本來,學校應該由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制定相關的聘任標準、流程,并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執(zhí)行,但是,目前在很多大學,聘任兼職教授比較隨意,通常就由行政領導決定,就是通過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都只是走過場和形式。結果導致高校聘請的兼職教授,經(jīng)常遭遇質疑。尤其是高校特別喜歡聘請官員、明星擔任兼職教授,在校方看來,這是一件有利于學校辦學的事,可是在師生和社會公眾看來,這是大學拿教育和學術資源去做交換,敗壞大學的形象。大家紛紛質疑:官員、明星有教育和學術能力嗎?究竟兼什么職?

  以往,這種質疑大多停留在社會輿論的討論上,學校內的師生基本不參與,更不會采取向校領導發(fā)公開信的方式,加以質疑。于是,時間成為學校回應輿論的最好手段——等熱點過去,大家不關注,也就不了了之。而這起事件,法大的在校生直接給學校領導發(fā)公開信,這是對學校教育和事務的積極參與,更重要的是,公開信主要追問學校的規(guī)定和程序,這是這一事件的重點,也是我國大學進行教育和學術管理的重點。有輿論追問,關于高校聘任兼職教授,國家有沒有什么規(guī)定,大學是否執(zhí)行這一規(guī)定,這種追問,是漠視學校辦學自主權的,聘任兼職教授是學校的自主權,今后隨著高校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就是聘任教授也應屬于學校的自主權,關鍵在于學校怎樣使用這一自主權,是領導說了算,還是有明確的規(guī)定?規(guī)定是行政部門制訂,還是由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制訂?規(guī)定是否得到嚴格執(zhí)行?執(zhí)行的人是行政部門人員,還是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的委員?

  從當前高校的現(xiàn)實看,包括聘任兼職教授在內的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大多由行政部門進行管理,而從行政管理改革為教育和學術治理,是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迫切要求。國家教育規(guī)劃綱要,已經(jīng)明確提出這樣的改革方向,可在具體推進改革時,卻遭到學校內部行政化的阻力,于是,如何在目前的大學環(huán)境中,打破原有的治理模式,形成新的治理模式,就是一個十分具有挑戰(zhàn)性的命題。在筆者看來,這需要廣大師生的積極參與,爭取屬于自己的對教育事務、學術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決策權,只有有更強的權利意識,并積極行動去爭取權利,才能加快學校推進改革,建立新的治理結構的進程。為此期望法大在積極回應學生的公開信,解釋清楚這一事件的同時,進一步梳理學校內部的管理,以這一事件為契機,建立學校新的教育、學術治理結構,而其他高校,也需要切實按現(xiàn)代學校制度建設的要求,轉變原來的行政治校思維,打破原有的行政治校模式。這是樹立學校自主辦學公信力的關鍵所在。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