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朱四倍:“科研富翁”還是“金飯碗”要飯不是選擇題
//agustinmoreno.com2015-11-23來源: 光明網
分享到:更多

  我國去年共受理發(fā)明專利92.8萬件,申請量連續(xù)4年居世界第一。專利申請量創(chuàng)新高背后,是轉化率低、周期長的嚴峻現(xiàn)實。尤其是集聚大量人才、積累海量成果的高校,大量成果在實驗室沉睡,老師對產業(yè)化積極性不高。(11月22日 新華網)

  “一批高校老師有可能通過科技成果轉化成為百萬、千萬富翁”,聽起來振奮人心,也讓人無限向往,但這很可能還是一種美麗的“想象”,離落地還需要相當的努力。正如有關專家分析所說的那樣:申請項目、科研創(chuàng)新、發(fā)表論文、評聘職稱、繼續(xù)申請項目……這種缺少成果轉化環(huán)節(jié)的科研循環(huán)之所以長期在高校存在,教師缺乏積極性是重要原因。

  那么,教師的積極性去那里了呢?何以陷入“職稱評定”的科研循環(huán)呢?為什么有當“科研富翁”的可能而不積極主動爭取呢?是教師不愿意去做“科研富翁”還是體制和機制阻撓了教師成為“科研富翁”呢?

  盡管我國高校的專利申請量非常可觀,但有關統(tǒng)計顯示,專利有效率較低,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fā)展研究中心一項實證研究表明,以發(fā)明專利8年存活率為例,外國專利權人的專利存活率高達 76%,我國個人、企業(yè)、科研單位、高校的專利存活率分別為44%、34%、31%、22%,即高校的專利存活率是最低的;以發(fā)明專利的平均壽命為例,外國專利權人為11.1年,我國企業(yè)為10.7年,而高校最短,僅為6.4年。此外,我國高校的專利實施率也很低,僅為0.9%,低于我國的平均水平(1.4%)?菰锏臄祿苯颖砻鞲咝@麢嗬玫男蝿菹喈攪谰簧賹@麤]有被有效地加以利用,甚至是“一出生”就面臨被遺忘的命運。這已嚴重影響和制約了專利制度作用的正常發(fā)揮,制約著高?萍紕(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在這樣的事實面前,單一地拿教師的積極性說事,并不公平,相反,要直面問題的癥結所在,要讓教師成為真正的“科研富翁”。高!爸匮邪l(fā),輕轉化”“重論文,輕專利”等傾向的形成非一日之功,有著深刻的體制誘因。對不少高校教師來說,專利的申請本身可能就不是針對轉化和產生市場效益,僅僅是為了職稱或者是為下一次科研做準備,高校往往看重的是數量也不在意專利的轉化效益。盡管對于專利權人來說,不能通過市場獲得收益的專利是毫無價值的,專利權人不從市場角度考慮而做出的專利行為更是毫無意義的,但對高校的科研人員可能重視的僅僅是職稱評價中的“專利證書”分量吧?

  并且,專利的轉化是一項系統(tǒng)性、社會化工程,不是所有的多少科研人員都有精力、能力和意愿來完成從技術研發(fā)、申請專利、轉化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鏈條中,還潛藏著諸多的風險,也不是科研人員所能獨自承擔的。

  高校守著“金飯碗”要飯,還與整個大環(huán)境有關。專家認為,高?萍汲晒D化缺少市場化評估機制,造成科研機構惜售科技成果和企業(yè)不愿風險投入的局面。這就要求成立專門的技術轉移轉化機構,提供成果篩選評估、交易轉讓、孵化培育、組建企業(yè)等一條龍專業(yè)服務。簡單地說就是,從政策和機制上應積極鼓勵協(xié)同創(chuàng)新,把企業(yè)、技術中介機構、高校、政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共振共頻的專利保護和利用體系。

  做“科研富翁”還是拿“金飯碗”要飯不應成為彼此對立的選擇題。政府和企業(yè)應助力科研人員成為“千萬富翁”,對科研人員和高校來說,也要樹立新理念,不能僅僅滿足于“職稱條件”的“湊數專利”。(朱四倍)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