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據(jù)《新京報》近日報道,北大、清華、人大將縮減在京招生計劃,其中北大將由去年的226人減至200人,清華也將由200人減至197人,人大則計劃由185人減至175人;復旦大學在京招生計劃也擬象征性地減少兩名。
有不少人為這個消息叫好,但上述名校縮減在京招生計劃的消息的可靠性,必須等到招生結束后才能驗證,因為招生計劃與實際招生人數(shù)并不是一個概念,而且極可能不相等。比如,保送生、獲得自主招生資格認定且高考錄取時無需分數(shù)優(yōu)惠即能達到高校當?shù)劁浫》謹?shù)線的考生,以及其他特殊類型的考生,都不占招生計劃名額。
而且,高校每年留有的“機動計劃”,也沒納入招生計劃中,各校招生辦會根據(jù)各地考生志愿填報情況靈活利用這部分“機動計劃”,以利于招到理想生源。從往年實情來看,盡管招生計劃每年略有變化,但實際招生人數(shù)仍比較穩(wěn)定。去年清華大學在京投放計劃200人,但加上獲得保送、自主招生以及特殊類型的考生,當年在京實際錄取360人左右。北大2012年在京投放246個招生計劃名額,但實際錄取368人。
除了北大、清華,京外知名的教育部直屬高校在京招生計劃數(shù)也和實際招生數(shù)有較大差別。比如,上海交通大學2012年計劃在京招生55人,實際招生96人。復旦大學2011年計劃在京招收40人,但實際招生82人。
這些數(shù)據(jù)的巨大差距足以說明,其實高校深諳“招生計劃”不足以對實際招生人數(shù)造成強有力約束的現(xiàn)實——招生計劃往往是給社會和公眾以及高校主管部門一個交代,也讓高校主管部門給社會一個交代——實際招生人數(shù)才是這些直屬高校與生源大戶省級招生考試部門之間的一個默契。
北京市教育考試院高招辦主任袁槐蓮透露的數(shù)據(jù)顯示,今年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shù)為70517人,比去年減少2219人,這也是北京市高考報名人數(shù)連續(xù)第8年下降,而且北京的本科錄取率預計為57%。北京之外的公眾對直屬高校在京投放大量招生名額向來頗有微詞,公眾期待這些高校和高校主管部門都能對此有所調整。
在此情況下,這些知名公辦高校擬縮減在京招生計劃,算是給社會和公眾一個交代,也是給教育主管部門一個交代。根據(jù)高校招生計劃的制定程序,高校在提出自己的招生計劃后要經(jīng)教育主管部門核準,而教育主管部門會考慮生源分布等因素對招生計劃予以微調。教育主管部門也一再強調,要控制直屬高校的屬地招生比例。
根據(jù)高等教育法,我國高校擁有招生自主權,高校在招生名額分配上有自己的權限。在現(xiàn)有招錄機制下,高校招生名額的分配同樣也納入了高校主管部門的“宏觀調控”!墩畔⒐_條例》規(guī)定,需要社會公眾廣泛知曉或參與的政府信息應當公開,《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規(guī)定,各層次、類型學歷教育招生、考試與錄取規(guī)定應當公開。因此,高校招生名額分配需要給公眾一個合理且負責任的說法,而不是以“招生計劃人數(shù)”來取代“實際招生人數(shù)”,通過這種偷換概念的方式,給公眾一個靠不住的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