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國際-正文
徐立凡:法國恐襲警示重建全球秩序觀
//agustinmoreno.com2015-11-16來源: 京華時報
分享到:更多

  全球秩序觀需要重建,不設立反恐雙重標準,不借人道主義為名實施沒有授權的軍事干預,是起碼標準。如此,異質(zhì)文化和文明才可能共處,法國恐襲式的悲劇才有望不再反復發(fā)生。

  法國當?shù)貢r間13日晚的恐怖襲擊,讓歐洲中心地帶經(jīng)歷了二戰(zhàn)以來最血腥的驚魂之夜。巴黎檢察長莫蘭15日確認,恐怖襲擊目前已造成至少129人死亡,352人受傷。“法蘭西之殤”震驚全球,國際社會同聲譴責。歐洲一些國家已開始拒收難民,令“申根協(xié)定”部分失效。這次駭人的恐襲事件,不僅讓人們感受到心靈上的傷痛,也在不同層面引發(fā)了人們的反思:面對恐怖主義,安全秩序何以蒼白無力?異質(zhì)文化和文明能否共處?

  表面看,法國恐襲的原因極其明了。事件發(fā)生后,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宣布對這起事件負責,以報復“法國對IS進行的空襲和對先知的侮辱”。自9月以來,法國針對敘利亞境內(nèi)的IS目標實施了空襲。11月,法國總統(tǒng)府又宣布將再次出動“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打擊IS。伴隨法國軍事干預升級的是,近期IS的勢頭由盛而衰。設于敘利亞北部的伊斯蘭國“首都”拉卡,成為西方聯(lián)軍空襲目標,庫爾德族武裝力量連續(xù)奪取了拉卡和伊拉克石油重鎮(zhèn)摩蘇爾之間的公路和航空控制權。在這種情況下,IS確有針對法國實施不對稱戰(zhàn)爭以進行戰(zhàn)略遏制的動因。

  然而,法國恐襲背后,還有比恐怖主義實施報復更復雜的構成因素,否則,無以解釋為什么從《查理周刊》到此次血腥事件,法國在短短10個月內(nèi)連續(xù)遭遇恐怖襲擊。自社會黨上臺以來,法國對穆斯林等非主流文化采取了包容態(tài)度,法國擁有全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伊斯蘭教學術中心和最大的穆斯林社區(qū)。盡管法國的“穆斯林色彩”與極端原教旨主義、與IS不可相提并論,二者甚至格格不入,但在客觀上,也產(chǎn)生了極端宗教勢力的滲透空間。這是不可忽視也是最值得深思的因素。

  為什么歐洲最具包容性的社會,不能避免恐襲之痛,反而增加了遭襲概率?一些人將此視作不同宗教、文明難以兼容的證明。這是尤其值得警惕的。實際上,包容性不會增加恐襲的機會,但傳統(tǒng)的秩序觀和短視的政治運作卻可能削弱包容性的安全價值。

  歐美主導的全球秩序觀建立在歐洲的維也納體系和美國的威爾遜主義基礎上。有研究一針見血指出,這種秩序觀實際上是以財產(chǎn)權為主要內(nèi)核的,在國際上就是維護貿(mào)易和戰(zhàn)略特權。這一秩序觀不能應對千差萬別的文化和文明差異,反而會擴大這種差異。從中東北非劇變到敘利亞,事實一次次證明,舊的秩序觀不僅沒有消除博弈,反而加劇了博弈,不僅沒有消除敵對反而培養(yǎng)了敵人。

  沒有任何宗教和文明支持恐怖行徑。法國恐襲是所有文明的共同傷痛?植酪u擊不應成為宗教、文化、文明間割裂的理由。而從打擊、消滅恐怖主義出發(fā),法國恐襲提醒我們,不僅在社會層面要更加包容,在全球秩序建設層面,更須如此。全球秩序觀需要重建,不設立反恐雙重標準,不借人道主義為名實施沒有授權的軍事干預,是起碼標準。如此,異質(zhì)文化和文明才可能共處,法國恐襲式的悲劇才有望不再反復發(fā)生。

  本報特約評論員徐立凡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