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做公共信息的理性消費者
李志青
//agustinmoreno.com2016-06-27來源: 環(huán)球時報
分享到:更多

  所謂“謠言止于智者”,這句話的實質是在知識和信息面前做一個“理性消費者”。可是,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大爆炸的時代,要做一個合格的理性消費者本身是何等困難。

  譬如,最近江蘇鹽城氣象局等有關部門對一個網上傳播有關特大暴雨的“謠言”進行辟謠后的第二天,鹽城阜寧、射陽等地發(fā)生了強雷電、短時強降雨等強對流天氣,并局地遭龍卷風襲擊。對此,作為一個氣象信息的普通接受者和消費者,也不由得會犯疑,假如有下一回,那究竟還要不要相信這些“謠言”?

  事實上,氣象預報信息是長期自然科學研究的成果,它不僅對設備儀器有較高的要求,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這些研究成果的影響有著很強的公共性、長期性和外溢性。這意味著,氣象信息的預報是一種標準的公共產品或服務,理應由政府直接或間接供給,在最大程度上滿足社會公眾的信息需求。

  在互聯(lián)網+時代,除了政府部門及其委托的第三方機構外,還有一些“私人”通過互聯(lián)網非常便利地加入到了氣象等公共信息的供給過程。其背后的用意就是要在網上贏取眼球經濟效益。這種以“盈利”為目的的“預報”實際上已經背離了氣象等信息的公共性和非盈利性特征!八饺恕币坏┕┙o氣象等公共信息,就先天地帶有短期化及投機化的缺陷。在缺乏外部長期支持和監(jiān)督的情況下,其結果往往是,提供氣象等公共信息的“私人”大都以自詡“民科”(民間科學)開始,以散布謠言終結。

  部分其他領域的自然科學,近年來的發(fā)展速度是滯后于互聯(lián)網的。即便自然科學研究的精確性仍然在不斷提高,但由于仍無法精確到100%,從而容易被長于傳播的互聯(lián)網抓住痛點。

  從普通網民到網上意見領袖都有必要搞明白一點:盡管科學有時也會犯錯,但從謠言到“民科”,再從“民科”到科學,它們之間仍然有著比較明顯的區(qū)別。一則,謠言和“民科”都屬于非科學的范疇,但前者更偏向于從主觀上直接捏造事實,尤其是捏造一些聳人聽聞的假消息,而“民科”仍帶有一些論證的色彩;二則,“民科”與科學之間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往往是以偏概全,后者則更加注重研究的全面性和嚴謹性,如果說兩者的結論都有某種不確定性,那么總體而言,科學研究的不確定性顯然相對低得多。

  當然,在互聯(lián)網+的時代里,要讓公眾真正受惠于這些公共領域的知識和信息,公共知識和信息的供給者也應該是一名合格的智者。尤其是充分利用大數據優(yōu)勢,挖掘氣象等公共知識和信息背后的數據潛力,這不僅可以完善公共知識和信息供給的科學性,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我們還可以更充分地滿足“線上公眾”對于公共知識和信息不斷提升的知情權訴求。

(作者是復旦大學環(huán)境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