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鄧海建:救寒責任當與“冰凍模式”同啟動
//agustinmoreno.com2015-11-24來源: 光明網(wǎng)
分享到:更多

  在翹首以待中,紛紛揚揚的大雪大方灑下,截至22日20點,北京城區(qū)平均降雪量9.3毫米,接近暴雪量級。很多人感慨,北京好多年沒見過這么大的雪了。23日開始,北京將開啟“極寒冰凍周”,最低氣溫探底-12℃,接近京城11月下旬歷史同期極值——1970年11月30日的-12.3℃。(11月23日《北京晨報》)

  “沒有一點點防備,也沒有一絲顧慮”,冷空氣說來就來了。不管是四季如春的“北方寒夜”,還是大雪紛飛的“南方艷陽”,總有躲不開寒流而蜷縮在街頭巷尾、孤僻角落的人群。據(jù)中央氣象臺消息,受強冷空氣和雨雪天氣影響,預(yù)計23日14時至25日14時,西北地區(qū)中東部、華北中南部、東北地區(qū)南部、黃淮大部、江淮,江漢、西南地區(qū)東部、江南大部、華南北部和西部等地氣溫將普遍下降6~10℃,部分地區(qū)降溫幅度可達10~14℃。當天南地北開啟了“冰凍模式”,作為公共職能的救寒責任,準備好了嗎?

  這樣的擔心,自然不是杞人之憂。2012年11月,貴州畢節(jié)呵氣成霜,5流浪男童鉆進一個垃圾箱,試圖熬過漫長的冰冷夜晚。他們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生起了一個火盆,然而卻沒能迎來溫暖的明天。今年11月14日下午,山東濟南華山鎮(zhèn)洪家園村一名經(jīng)常在附近流浪的50歲左右男子不幸身亡,據(jù)周邊村民猜測,該流浪人員很可能是被凍死的。隨后記者從濟南市救助站了解到,應(yīng)對漸冷的天氣救助行動方案已在進行中,而“自愿求助”原則,卻讓救助站陷入尷尬境地。眼下,各地救助站的門,可能還驕矜地半掩著,天氣卻不動聲色地搶先一步冷峻起來,那么,等著救命的公民,還等得及、趕得上遙遠的救助班車嗎?

  古人“安得廣廈”的夢想,不過是“大庇天下寒士”。可見,與避暑相比,救寒同樣是不能馬虎的底線訴求。這當然不是沒有科學依據(jù)的事:根據(jù)一項國際研究,寒冷氣候?qū)е氯怂劳龅臄?shù)量是炎熱氣候的20倍,這項研究分析了13個國家384處地點的7400萬例死亡事件。換句話說,當我們習慣了在炎炎夏日探討高溫津貼的時候,應(yīng)該花更多的心思,關(guān)心在天寒地凍的日子,如何確保弱勢群體生存的溫暖。

  一則,救暖不是民間慈善一家的事。救助站等專業(yè)機構(gòu)也好,城管等職能部門也罷,財政既然出手買單,民生既然吁求避寒,總不能等著“寒士”上門,更不能等人凍死了再想辦法去制度創(chuàng)新。二則,雖然全球變暖是個災(zāi)難性氣候現(xiàn)象,但極端天氣也越來越司空見慣。這個時候,趕在壞天氣之前救民眾于水火,這是實打?qū)嵉墓仓卫砟芰Φ捏w現(xiàn)。此外,就算“自愿求助”是基本原則,但起碼可以借鑒APP等技術(shù),把公共救濟的通道做得更通達一些、更便捷一些。門庭冷落的救助站點、“路有凍死骨”的人生悲愴——這樣的對比,起碼要接受救助效率的拷問。

  降溫了,救寒責任就當與“冰凍模式”同時啟動。但愿風雪過后,生命安然,就算“住無所居”,起碼也不至于凍死在無助的荒涼之間。(鄧海建)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