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本報評論員俗話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但福建一家自助餐廳卻偏要打破這一信條。據《現代金報》昨日報道,在這家特別的餐廳消費,沒有定價,沒有菜單,沒有付款處,顧客全憑自己的意愿決定付費多少,甚至分文不給也沒關系。股東之一的劉鵬飛說,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更多人推廣互信、付出和自覺的理念。
初看這一經營模式,類似于在一些地方興起的“無人菜攤”。如年初曾有媒體報道,在福州的鼓嶺有一菜攤無人值守,僅旁邊放置一塊紙牌,上書“1元/把”,大家都自覺付錢拿菜。但細一比較,兩者仍有不少差別。菜攤有明碼標價,餐廳沒有;菜攤雖無人收費,但并不意味著就是免費,而餐廳則明確規(guī)定給不給錢都無所謂。從這兩點看,餐廳的互信尺度無疑放得更大,對于餐廳老板來說,其經營的風險也就更大。
這簡直成了一種介于慈善與商業(yè)之間的經營模式。說是慈善,它并非無償付出;說是商業(yè),又似乎脫離了商人逐利的天性。事實上,它跟當前一些不良商家熱衷的宰客行為恰恰相反。如此“離奇”的餐廳能持續(xù)經營下去嗎?不少網友表示懷疑,有論者甚至認為是烏托邦,過于超越現實,違背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懷疑者最大的擔憂,就是害怕少數顧客故意揩油,甚至會混進無賴吃“霸王餐”,餐廳會入不敷出。類似的擔憂,其實在無人售票公交車面世時就曾有過,在“無人菜攤”上街時也是嘩聲一片?蛇@兩樣立足于互信基礎的新事物,不是照樣發(fā)展得風生水起嗎?或許有人說,那畢竟只是一兩塊錢的生意,比起自助餐廳動輒數十元的餐費來,違德者所獲收益有限,自然少有人打歪主意。此說或許有點道理,但任何新事物的興起,都是由淺入深、由少入多、由慢到快、由量變發(fā)展到質變的。有些居民區(qū)設置“無人貨攤”,單筆也有數十元的交易,并未虧本,自助餐廳為何就不可一試?
又有論者說,“餐費隨意”很難測出消費者的道德水準,因為消費者很難知道每一道菜的成本,不知真正應該付多少錢,沒有可操作性。此說看似有理,其實也經不起推敲。目前市場上的自助餐廳本身就是“打包消費”,并無必要標注每道菜的價格。顧客吃多吃少,都是按人頭計費。這種“模糊計費”方式,早已贏得消費者認同,并無吃得少的顧客心理不平衡而要求老板細算。為何實行“餐費隨意”的自助餐廳就一定要提供價格標準呢?其實這種“隨意”,比起統(tǒng)一價格的自助餐廳來,更符合公平、透明的消費原則。因為每人吃進肚子多少,感覺質量如何,只有自己知道,按照“心知肚明”的原則自主付費,實際是將價格的核定權交給了顧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
其實,在這個實踐中,經受最大考驗的是消費者,而非商家。商家敢于放手一試,說明其早有心理準備。而食客中如有貪小便宜者,則免不了問心有愧,可能遭受或大或小的精神煎熬,進而以實際行動來撫平心靈的波瀾。報道稱,一些起初去“蹭飯”的客人,后來主動要求為店里出一份力,做義工,這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經受這種洗禮的人多了,我們便有理由相信,這家“誠信自助餐廳”不但不會虧本,還可能成為福州街頭的一道風景,進而帶動全國各地的經營者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