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據11月11日《中國青年報》報道,近日,一位六旬老者勸誡現今基層公務員的一封信在網上引發(fā)熱議。信中,他先指出基層公務員的不如意之處:“不能不承認,官場中也存在‘貧富不均’。有職務的與沒有職務的不一樣,發(fā)達地區(qū)與貧困地區(qū)的薪酬不一樣……”但另一方面,他認為公務員仍享有“官場特權”,認為基層公務員仍舊是幸福的。
然而,基層公務員對其中的一些勸誡可能并不認同:現實工作和生活事無巨細,預期與現實的心理落差是真切具體的;于體制內外的對比而言,他們在意的還是體制內比較的“心有不甘”。
比如實行“陽光工資”后,基層公務員薪酬普遍處于較低水準。11月11日《大河報》的報道顯示,鄭州有些省直廳局的公務員加入“摩的”行列,搞起了兼職。試想,如果這些公務員的收入還算“過得去”,他們會這么做嗎?在工資相對不高的同時,部分基層公務員的工作也并不如外界想象的“一杯茶、一支煙,一張報紙看半天”那般輕松。應酬、開會等日常工作有時也很繁瑣、乏味。
加之此前有媒體計算“從一個普通科員成長為一位正廳局級官員大約需要25年,如果不能在35歲升到正處、45歲升到正廳,那么仕途很可能將從此止步”之類,基層公務員頻頻吐槽現實落差,更不難理解。
那么,緣何部分基層公務員面對現實時,有如此強烈的心理落差?或者說他們緣何有超出常理的過高期待?
一方面,不可否認,每年的公考之所以成為“天下第一考”,相當一部分人是冀盼公務員群體養(yǎng)老、醫(yī)療等常態(tài)“制度化保證”,冀望體制內的身份能換來其他人得不到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比如福利分房,比如遇事能“特事特辦”等。
另一方面,現實情況正如這位作者所說,確有一些實權在握的官員在搞權力尋租,過著讓普通人也讓基層公務員羨慕嫉妒的花天酒地的生活。
所以,要想打消這些不切實際的期望,在常態(tài)勸誡之外,更該有相應的制度化發(fā)力:如果規(guī)范權力運行的程度,能夠達到還原公務員為常態(tài)職業(yè)的地步,不切實際的期望還會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