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對科技產品、娛樂方式等不同程度的上癮,既充分利用又保持適當距離,避免更多的成癮行為墮入“時間黑洞”,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化課題。只有成年人形成與科技發(fā)展腳步相匹配的網絡素養(yǎng),才能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真正形成“數字健康”的風尚和氛圍。
據7月1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上個月,國家網信辦統(tǒng)籌指導國內主要網絡視頻平臺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tǒng)”,用戶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tǒng)將進行彈窗提示,引導家長及青少年選擇“青少年模式”。進入這一模式后,用戶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等均會受限,且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很多家長表示“終于可以放心把手機交給孩子了”。不過一些問題也在凸顯,比如,對于不想被管理的青少年、缺乏家長指導的農村留守兒童等群體來說,防沉迷系統(tǒng)效果有限;一些短視頻平臺仍有部分視頻打“擦邊球”,把一些適合年齡較大孩子觀看的內容推薦給年齡較小的兒童等。
從2007年針對網絡游戲的防沉迷系統(tǒng)上線到如今網絡視頻平臺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tǒng)”,防沉迷系統(tǒng)已在中國走過12年,成為當下引導未成年人合理用網的核心技術手段。多年來,防沉迷系統(tǒng)確實發(fā)揮了正面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局限性。
比如,一些科技公司和互聯網企業(yè)使用防沉迷系統(tǒng)的動力不足,一些游戲在強制實名制方面落實不力,或雖實名但仍未啟用防沉迷時長提醒及強制退出機制;針對防沉迷技術的破解手段層出不窮,過往的防沉迷標準遠不能適應當前形勢發(fā)展,等等。
作為一道人為設立的技術屏障,防沉迷系統(tǒng)不可或缺,然而這一系統(tǒng)顯然不是萬能的。首先,對于一些科技和互聯網公司來說,時長就是流量,有流量就可以變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讓企業(yè)從社會效應出發(fā),自發(fā)地限制用戶使用產品的時間和頻率,說易行難。“唯流量”觀不徹底轉變,所謂的“防沉迷”難免會陷入“推一下走一步”的困境。
其次,把擔子全部壓在科技和互聯網公司身上,并不現實。這些年,從限制孩子看電視,到不讓孩子去網吧、刷網劇、玩游戲……可以說,學校和家長沒少和孩子斗智斗勇,但往往陷在“依靠外力把孩子拉回來”的思路中。在賦予孩子有底線的娛樂、放松權利的同時,多花心思去點亮孩子的課余生活,增強現實世界對孩子的吸引力,讓游戲、視頻之類成為點綴和調劑,應該才是更好的“防沉迷”良藥。
進一步說,需要防沉迷的不僅僅是青少年,需要防沉迷的又何止是手機中的某幾款固定軟件。隨著科技和移動互聯網的發(fā)展,人們獲取科技產品和互聯網服務的成本越來越低,如何避免對科技產品、娛樂方式等不同程度的上癮,既充分利用又保持適當距離,避免更多的成癮行為墮入“時間黑洞”,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化課題。
在國外,近年來有人提出了“數字健康”的概念,掀起“反科技成癮”浪潮,開發(fā)并應用極簡手機、防打擾功能等。在信息過載的時代里,只有成年人形成與科技發(fā)展腳步相匹配的網絡素養(yǎng),才能潛移默化影響下一代,真正形成“數字健康”的風尚和氛圍。
從當初在新生產的電腦上預裝“綠壩—花季護航”軟件,到如今APP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tǒng)”,在防沉迷之路上,類似的技術監(jiān)管功不可沒,未來仍需要不斷改進,發(fā)揮重要作用。更長遠地看,在圖書、影視、游戲等領域設立分級制度,則是發(fā)揮相關產業(yè)正向效應、營造數字健康氛圍等更為根本性的措施。在科技高速路上,控制好“時速”,保持必要的克制與理性,是擺在我們面前更大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