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中工時評-正文
中工時評:大學開放從校門開始
劉穎余
//agustinmoreno.com2015-11-18來源: 中工網(wǎng)
分享到:更多

  大學校門該不該開放?這不是什么新話題了,但與此相關(guān)的新聞總是每隔一陣子就會撩撥公眾的神經(jīng)。最近,專欄作家賈葭就寫了一篇《花20塊進門的大學永遠不配一流》,說他去廈門大學被拒之門外。原來,廈大限制外部人員參觀,每天只能在12點到14點之間放1000人進入校園。然后就有一個中年婦女過來說,給20塊錢就能幫忙帶進校門,覺得貴還可以給10塊錢。最終他通過黃牛“非法”翻墻成功進入廈大。

  賈葭的行為和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讓其一不小心成為網(wǎng)絡(luò)紅人。有贊同其觀點的,但責之者更眾。尤以廈大學生和校友為甚。有廈大學生憤言:我花2.4萬的學費才進的廈大,憑什么你只要20元?更有學生怒而舉報,想對原作者封號。

  看了作者的這篇文章,其實,他大體上還是講道理的,也并非僅僅針對廈大。如果說,批評一下廈大,就是與廈大為敵,以廈大為恥,這樣的思維方式也太簡單太可怕了;20塊進門的大學到底配不配得上一流,是可以討論的,但不必對作者進行人身攻擊。你可以不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他有說話的權(quán)利。

  那么,大學到底應不應該向社會開放?從理論上講,這無須討論,國門都向世界開放,遑論校門?事實上,大學的重要特質(zhì)就是開放,因為大學是科學理念、先進文化、人才智慧的集散地,沒有開放的視野和行動,何談科學精神的維護、先進文化的創(chuàng)造和高端人才的培養(yǎng)?大學不是象牙塔,不能孤芳自賞,那樣只能讓大學精神日漸枯萎。大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和城市融為一體的,它是城市精神的體現(xiàn),對城市的隱形影響不容低估。因此,大學當然不能孤立于城市。何況,我國絕大多數(shù)大學都是公立性質(zhì),是利用公共資源建立起來的,回饋社會、傳承文明應是其題中應有之義。因此,大學不僅應該開放校門,而且還應開放圖書館、體育場館、實驗室等公共設(shè)施,為民眾和社會服務(wù),當然,前提是不得干擾高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

  放眼世界,絕大數(shù)世界一流大學是向社會開放的,有些大學甚至連圍墻都沒有,與城市自然而妥帖地融為一體,市民可以自由進出。有些大學本身就是著名的旅游景點,也并無“限流”舉措。相反,我國大學基本都是封閉的,圍墻環(huán)繞,門崗森嚴。許多大學名為開放,但大多限于所謂的“開放日”,其他時間社會人員和車輛,則必須通過登記等手續(xù)進入。透過這個“開放日”,不難發(fā)現(xiàn),國內(nèi)很多高校都有一道無形的“門禁”。大學開放,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大學校門開放,難點在哪兒?無非是學生的安全和學校的秩序。這的確是個問題,我們國家人口眾多,素質(zhì)低下者也不在少數(shù),但校門洞開,大學一定會秩序大亂,學生安全會受到威脅嗎?恐怕也未必。老北大,不僅學校自由進出,甚至連課堂也對外開放,以致旁聽生成為北大精神的象征,但這些似乎都沒有讓北大陷入混亂,反而為其增色不少。再如前文提到的廈大,上個世紀80年代也是向社會完全開放的,但校園秩序照樣良好,反而是現(xiàn)在實行限流后,黃牛猖獗、亂象叢生?梢姡_放校園和秩序混亂沒有必然聯(lián)系,如果我們具備足夠的公共管理水平,我們就有能力解決開放校園可能帶來的負面效應。

  有人可能會說,當今大學需要解決的問題那么多,何必老在開放校門這類問題上較勁?其實不然,開放校門,至少是一種姿態(tài),透著包容和自信,顯示了大學的社會擔當。假以時日,它或許就是思想開放和學術(shù)開放的起點。開放校門,事情小,意義大。

  如果我們建設(shè)世界一流大學,不知如何著手,那就先從開放校門做起吧。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