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71歲的父親鬧著要學車考駕照——幾天前,公安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提出,為更好適應老齡化社會發(fā)展的新需求,將自2020年11月20日起,取消申請小型汽車、小型自動擋汽車、輕便摩托車駕駛證 70 周歲的年齡上限。
父親的這個要求雖然突兀,也并非不能理解。父親那一輩人中,很多人年輕時有開車夢,可當時沒幾家買得起私家車,F(xiàn)在生活好了,可以買車了,可人也老了。我擔心,駕駛中需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集中精力,面對復雜路況還要及時精準應變,70多歲的老爸能行嗎?
“新聞里說了,針對申領駕照的70歲以上老人,相關部門會增加記憶力、判斷力、反應力等能力測試,保證身體條件符合安全駕駛要求,而且每年會進行一次體檢!备赣H自信滿滿。
申領駕照年齡限制上的寬松,確實為少部分人群的真實需求提供了便利,這是老齡化社會的應然趨勢,也是社會治理的人性化之舉。想來,政策出臺后,各方還要付出不小的實施成本。比如駕校,就需要針對老年人學車考試制定特殊的政策。
在這方面,一些國家已經(jīng)做了不少嘗試。比如,日本近年來就開始計劃為老年司機頒發(fā)特別駕照,并限制老年司機只能購買駕駛配備有AEB主動式緊急剎車系統(tǒng)、防剎車錯踩系統(tǒng)以及其它主動安全科技的車型。同時,試點針對老年司機的車型更換特殊識別的車牌,讓路上其它司機對老年駕駛車輛保持足夠警惕。歐美國家的一些地區(qū),則通過為高齡駕駛員設計差異化的汽車保險費,來提示駕駛風險、提高保險系數(shù)。
不少老年人去學車,社交作用大于掌握技能本身,老人更看重的是學車的過程——鍛煉大腦和身體,充實晚年生活,體現(xiàn)個人價值等。
在諸多領域,類似的為滿足小部分群體需求而做出的改變,正在發(fā)生——辦事服務機構大廳常備老花鏡、速效救心丸;商場里設有母嬰室;公共場所設置“第三衛(wèi)生間”;交通樞紐安裝AED設備(自動體外除顫器);允許視力殘疾人按規(guī)定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它們可能與正值壯年、身體健康的你無關,但它們可能與你的家人有關。
它們可能與今天的你無關,但它們可能會與未來的某一天的你有關……
順應需求、體恤人心,當越來越多的特殊群體都能被公共生活所惦念、所顧及、所關懷,其中個體無疑將收獲更大的幸福感。
這些改變也許有著較大的執(zhí)行成本,也許會耗費較多的公共資源,也許只是為了應對小概率事件,但相應形成的制度、體系、共識,體現(xiàn)了一種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一種以人為本的導向。從中,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治理的溫度,窺見文明的底色。
20多天后,這條新規(guī)如何落地執(zhí)行,尚未可知。但無論如何,還是為“70后”的父輩們高興——至少,它讓老人晚年生活在跳廣場舞、帶孫子、刷小視頻之外,又多了一種選擇。
為特殊人群推開一扇溫暖之門,這,事關你我很多人的幸福。
億萬職工的網(wǎng)上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