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林琳-正文
【讓工匠精神“生根開花”系列談(二)】
他們的字典里沒有“差不多”
林琳
//agustinmoreno.com2016-06-15來源: 中工網—《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胡適先生筆下有位“差不多先生”,常說“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在“差不多先生”眼里,紅糖和白糖差不多,陜西和山西差不多,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

  差不多如果放在產品質量上,可能會誤大事。

  “產品零瑕疵”“不能有一丁點兒失誤”——這是航天科工集團首席技師劉紅光掛在嘴邊的話,他在提醒自己,也在囑咐徒弟。

  在劉紅光的儲物柜里有一本“功夫秘籍”,里面有工作總結、工藝優(yōu)化記錄、產品缺陷解決方案。不少大國工匠都有類似“秘籍”,一串串數據、一個個圖形,傾注著主人的心力,記錄著其嚴謹的工作態(tài)度,對產品質量和標準的孜孜追求。

  在這些大國工匠的人生字典里,從來沒有“差不多”這個詞。在他們的觀念中,自己經手的產品一定是優(yōu)質的、完美的,那是自己的和企業(yè)的“名片”,不能“差不多”,必須分毫不差。

  看看我們身邊的市場,“庚師傅”混跡“康師傅”,“詠動”伴身“脈動”,一些企業(yè)不是致力于追求產品質量、提升產品內涵,而是“熱衷”傍名牌、走捷徑、撈偏財。刮場大風就倒的樓房、大貨車一壓就裂縫的橋梁、修修補補終究無法暢通的公路,產品的質量、服務的品質實實在在體現(xiàn)著一個國家制造業(yè)的水準,也直接影響著百姓的生活。

  如果諸多行業(yè)、企業(yè)都抱著一種“差不多就行”的態(tài)度,這里差一點、那里差一點,結果可能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當“差不多”成為一種氛圍、一種風尚,我們要想打造出類似瑞士手表、德國廚具、日本電器那種在國際市場上響當當的品牌,是不可能的。

  曾有媒體報道過英國一家定制西裝的百年老店。為了量體裁衣,裁縫們需要測量50多處地方,記錄顧客的身高、肌肉形狀、體型等細節(jié)。不管年代多久遠,他們一直保存著當年為顧客定制西裝時記錄的信息,甚至有老顧客拿五六十年前做的西裝回店里修補。對產品質量終身負責,而不是“一經售出概不退換”,這是一種對質量的自信。

  今天,我們無疑需要很多很多如此細致入微、有質量“潔癖”的企業(yè)和職工。

  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是我們的方向?少|量高峰如何去攀登?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弘揚,對高技能人才的尊重、對匠心的傳承,至關重要。

  就現(xiàn)實而言,不是苛求每一個人都成為大國工匠,至少,我們每一位普通勞動者都應該對自己的職業(yè)和崗位有一種敬畏,力爭把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到最好,不偷工減料、不偷懶;2粌H做航天產品需要業(yè)界良心,做煎餅果子同樣需要業(yè)界良心。一個個行業(yè)、企業(yè)、崗位打造出自己的“質善質美”,加起來,就是一個國家制造業(yè)整體的“質善質美”。當然,這與企業(yè)經營理念的轉變、職工技術素質的提升、產品標準的提高等,密不可分。

  大國工匠的字典里沒有“差不多”。一定意義上說,當越來越多的“差不多先生”努力向“分毫不差先生”“零瑕疵先生”轉變和靠攏,人人修顆“匠心”,那么我們離質量的高峰便會越來越近。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