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軍令狀”呈現了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問題圖譜,重新定義著發(fā)展的內涵和評價標準
治理大氣污染,化解過剩產能……盤點今年的地方兩會,此起彼伏的“軍令狀”現象令人印象深刻。人們從中感受到了決心,也解讀出發(fā)展的變化。
如果把視線拉長,就會發(fā)現,近年來地方兩會上的“軍令狀”正在經歷一場“主題變奏”。國際金融危機黑云壓城之時,我國經濟增長面臨挑戰(zhàn),地方政府紛紛立下“保八”軍令狀。而隨著房價不斷上漲,“居者有其屋”的呼聲愈漸強烈,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又成了“硬杠杠”。在今年地方兩會上,超九成政府工作報告涉及空氣污染治理內容,至少15個省份簽訂了治理霧霾的“軍令狀”。從經濟到社會再到生態(tài),地方兩會的“軍令狀”,呈現了改革發(fā)展的問題圖譜。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軍令狀”折射出“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作為一個后發(fā)國家,經濟發(fā)展一直處于國家發(fā)展較優(yōu)先的位置。然而經濟指數上去以后,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隨之而來。這些年,普通百姓面對高房價“望洋興嘆”,一些地方頻現“十面霾伏”,“約環(huán)保局長下河游泳”的呼聲不時出現,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治理挑戰(zhàn)的變化。而挑戰(zhàn)的變化,帶來的是發(fā)展觀念的變化。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比較經驗證明,國家治理的現代化,離不開社會治理和生態(tài)治理的現代化。近些年,我國發(fā)展過程中的社會政策、生態(tài)政策傾向愈加明顯,黨和政府更加注重社會保障和生態(tài)保護。這是我們黨發(fā)展理念的一次重大升級。
這種理念之變,體現在今年地方兩會上,就是重新定義發(fā)展的內涵和評價標準。在已公布的28個省份的今年GDP目標增速中,21個省份調低。這與前兩年多數省份調高或維持不變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不簡單以GDP論英雄,更體現在考核體系的科學化。各地開始用經濟轉型、保障民生、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節(jié)約及安全生產等來考核官員。如北京建立差異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陜西進一步完善招商引資考核評價機制,湖北和安徽則以推動縣域經濟的發(fā)展作為考核干部的重要指標。
這正說明,完成軍令狀,關鍵靠深化改革?邢庐a能過剩和環(huán)境治理等硬骨頭,往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既需要調整經濟結構,也需要重塑政府權力,還涉及方方面面的現實利益。沒有統(tǒng)籌謀劃的智慧,沒有壯士斷腕的勇氣,沒有周密可行的方案,就容易議而不決、決而難行,只聽喊嗓子,不見甩膀子。
責任重于泰山。軍令狀一簽,就是一份政治承諾,一種政治擔當。立了軍令狀就要看結果,這對政府是壓力,也是動力!霸匐y也得干,越拖越被動”,能不能完成軍令狀,不僅事關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更是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當然,隨著改革不斷推進,對利益關系的觸及將越來越深,在解決一些舊問題的同時,又會產生新問題。越是這個時候,改革越要把握節(jié)奏、分類推進、務求實效,再也不能以改革之名、轉型之托,制造新的數字泡沫和政績工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wěn)”。
創(chuàng)、進、實、綠、轉……日前,九位地方“一把手”的“新年漢字”令人眼前一亮。微言大義,這些漢字背后的內涵,與地方兩會凸顯的發(fā)展之變,形成了同頻共振。我們期待著,“軍令狀”能化為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行動,在馬年繪就革故鼎新、奔騰向前的動人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