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能不能晉升要參考是否孝敬父母,標準由當事人父母說了算。19日,11名北京市人大代表聯名提交“關于重建道德、引領誠信與文化創(chuàng)新并重的議案”。議案提出,應將孝敬父母作為晉升的依據之一。(1月20日《北京青年報》)
將孝敬父母作為晉升的依據之一,在現實的吏治中并不缺少實踐。比如,三年前河北省魏縣就曾將其作為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內容,公務員要想升遷首先要有父母的德孝證明,開了官員孝道列入考核的先河。姑且不論其成效如何,作為強化正確的社會導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德與孝這兩個概念在中國有著濃厚的文化傳統,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同時,在當今物欲橫流的背景下,領導干部重權在握,德操頻頻失守已經是個不鮮見的現象。所以,在選人用人的導向上,德與才的取舍,在不能兼?zhèn)涞那闆r下,公眾的價值取向更傾向于德,畢竟有才能成事更能壞事,無德的制約不但成本過高,一旦失控的風險更大。
對于德的判定,家庭生活中對父母的常態(tài)表現,從中可以洞見“廬山真面目”。如同小家不治何以治天下一樣,作為公職人不能善待自己的父母,能夠善待群眾必然是一句空話。恪守孝道不見得就忠于職守,但是不恪守孝道的肯定不會忠于職守。所以,將德孝引入黨員干部任命的考察,具有比較強的操作性,會對干部的任用起到一定的把關作用。
此外,將德與孝引入吏治,更主要的是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德孝為先的文化氛圍。社會的發(fā)展使得傳統優(yōu)秀道德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差。如此背景下,注重對干部德孝操守的培養(yǎng),本身也是治理社會的一種信號,強調大家都要孝敬父母,通過這些具體措施來加強社會道德重建。
當然,將德孝引入吏治,在面對權力與利益的問題上,其父母很可能會算個小賬,權衡得失,對個人德孝方面存在的問題采取“親親相隱”的方式,將不孝說成有孝,將小孝說成大孝。這也是德孝治吏從必要性走向可行性的關鍵難點所在。因此,德孝在考察的具體操作上,該如何開展、如何甄別,必須建立合理的程序,比如要把功夫花在平時,又比如多聽聽鄰里的意見等,避免形式化的傾向,不能唯“父母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