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干部政績考核評價,具有很強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考核的內容往往決定著干部在工作中的側重點和努力方向。日前,中央修訂出臺的《干部任用條例》堅持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堅持全面、歷史、辯證地看干部,強調防止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干部工作實績。這一舉措,把中央關于不簡單以GDP論英雄的要求落到了實處。
近年來,各地各部門普遍加強了科學發(fā)展政績考核,較好地發(fā)揮了考核的“指揮棒”作用,但仍存在過份注重對經濟發(fā)展速度的考核,注重GDP的排名,對社會發(fā)展、改善民生、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考核不夠等問題,一些地方違背科學發(fā)展的現象還時有發(fā)生,有的對“短平快”的政績項目興趣濃厚,大舉借債搞“政績工程”,有的以犧牲環(huán)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有的仍存在 “一任一張新藍圖”的現象。
考準考實干部政績,科學設置考核指標體系是關鍵。用好政績考核的“指揮棒”,必須突出科學發(fā)展導向,科學設置考核指標。只有調整考核指標體系,使政績考核覆蓋全面工作,既強化約束性指標考核,加大資源消耗、環(huán)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又更加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yè)、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的考核,以更科學的標準論英雄,才能引導各級領導干部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不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創(chuàng)造打基礎、利長遠的實績。
用好政績考核的“指揮棒”,離不開對政績的綜合分析和科學評價。既要看前任的基礎,又要看現任的業(yè)績;既要看發(fā)展成果,又要看發(fā)展成本與代價;既要看任內干成了什么,又要看走后留下了什么,多維視角全面歷史辯證地評價干部政績。唯有如此,才能防止急功近利、“一任政績、幾任包袱”,防止和糾正不作為、亂作為行為。
有的干部好大喜功,熱衷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甚至是違法施政、侵犯百姓合法權益,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施政和決策時,缺乏群眾觀念,接受群眾監(jiān)督不夠。用好政績考核的“指揮棒”,就是要完善考核方法,進一步擴大考核民主,在注重“官評”的同時,增加群眾的話語權。深入了解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公認度,加大群眾評價在考核中的分量,把群眾滿意作為干部考核的剛性約束,促進干部抓落實、干實事、做群眾滿意的事。
用什么樣的人,不用什么樣的人,對干部隊伍具有強烈的導向作用。用好政績考核的“指揮棒”,最核心的是打造“用結果說話”的機制,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堅持正確用人導向,使那些重實績、說實話、務實事、求實效的干部受到鼓勵、褒獎、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干部受到批評和懲處。通過重用一批,褒揚一批,追究一批,為堅持科學發(fā)展的干部撐腰打氣,使干部學有榜樣、干有目標、行有鑒誡。
當然,我們強調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是不要經濟增長了。發(fā)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只看GDP的增長固然不行,沒有GDP的增長也不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刻也不能動搖,合理的經濟增長率必須保持,需要防止的是不能把發(fā)展簡單化為增加生產總值。對各級領導干部來說,不簡單以GDP論英雄,不是沒有發(fā)展的壓力了,而是壓力更大了、要求更高了、任務更重了,因為追求發(fā)展質量比單純追求增長速度,更有難度、更見功力、更顯“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