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一則《江蘇女教師監(jiān)考中去世》的網(wǎng)文在微信朋友圈被大量轉(zhuǎn)發(fā)。該文稱,正在考試的初中生在目睹自己老師最后掙扎呻吟時,仍平靜地做完題。而事發(fā)學校校長則表示,事實真相與上述傳聞有出入,“事實是,學生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了老師生病,并通知了隔壁班的老師”。(見1月18日《京華時報》)
老師英年早逝,令人扼腕痛惜。拋開悲情敘事不說,非要從中引申出諸多“大義”,理據(jù)上總要經(jīng)得起推敲。
女教師猝死之所以一石激起千層浪,“槽點”無非有三:一是控訴當下學生冷血,即便師恩浩蕩,一樣見死不理;二是指責生命教育缺失,對于突發(fā)狀況,個人層面拿不出什么得當?shù)膽鞭k法;三是佐證應試教育走火入魔,只見考試、不見師生,只見成績、不見人性。這些情緒,摻雜上“口吐白沫”等場景,足以攪得人心沸騰。
可問題是,這樣的指控,雖應者云集,卻漏洞百出:一則,當時的監(jiān)考不是想象中老師面對學生;相反,恰恰是學生背對著老師。在所有學生認真答卷的時候,老師猝死于身后,如何能引發(fā)考生“判斷研究病情”的豐富內(nèi)心戲?“家長”慷慨發(fā)文,固然大義滅親地揭露了孩子的冷血,但這能推而廣之,認為一屋子都是“狼心狗肺”?二則,當事老師是教音樂的,如果應試教育癲狂,則音體美等課程根本都“課時不!。這種背景下,音樂老師跟考生之間,能有什么“過節(jié)”或“仇恨”?既然沒有齟齬,學生“仇師”情緒因何而生?
事實與邏輯,推理與佐證,總不能喪失起碼的理性。學生冷血不冷血、生命教育缺失不缺失,這些,都可以商榷,可以論辯,但總不能因為有了先入之見,就羅織半真半假的“事實”,來坐實內(nèi)心的想象。這種把事實真相當做橡皮泥、把私人立場當做律令的做法,能討論出怎樣契合公平與正義的規(guī)律或真理?
中小學教育的事很多,減負也好、轉(zhuǎn)型也罷,的確是迫在眉睫的事。不過,心平氣和想辦法,不等于非要制造“憤點”來施壓。如果一位教師的非正常死亡,被“收拾打扮”、被“異化表演”,恍惚間竟成為推動教育改革的神秘力量——這究竟是法治或制度的悲哀,還是“借人命說話”的謀略之吊詭?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lián)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wǎng)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