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家風家教的缺失,導致一些人走向社會之后容易失去底線,作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風缺失,世風日下。
今年春節(jié),央視推出的《新春走基層·家風是什么》系列報道引發(fā)公眾關(guān)注。有“富二代”回答家風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幼兒園的小朋友回答家風是“不怕吃虧”,有天津市民回答家風是“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有航天員回答家風是“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干事”……
“家風是什么”,面對這樣的問題,是否每個人心中都有答案?是否每個家庭都有家風?
家風,顧名思義,是一個家庭的風氣、習俗,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的規(guī)矩,是每一個家庭成員從小到大都需遵循的祖訓,是能夠影響家庭成員精神、品德及行為的一種傳統(tǒng)風尚。追溯歷史,不管大家小戶,大多十分重視家族成員對這些規(guī)矩的遵守和執(zhí)行。從《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中國古代公開出版的“家訓”在百種以上,“重德修身”是各家家訓的核心內(nèi)容。
今天,家風的指引和約束作用日漸弱化。過去介紹男女朋友,人們總喜歡問上一句“家教如何”,如今恐怕更多地被“收入如何”、“可有房車”所代替;過去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家丑不可外揚”,如今一些家庭為房、為錢打破頭的“官司”甚至會鬧到電視上,讓全國人民幫著評理……諸如此類,人們似乎越來越不在意家風的意義和力量,越來越不在乎別人怎么看“我的家風”。在金錢和物質(zhì)面前,家風的價值似乎被不少人拋諸腦后。
今天,我們當真不需要家風了嗎?
從央視報道中被采訪對象透露出的種種家風不難發(fā)現(xiàn),這中間涵蓋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做事的準則、與人相處的“哲學”——“不啃老”告訴人們要自力更生、憑本事奮斗,不當“寄生蟲”:“不怕吃虧”,告訴人們不要為丁點兒利益爭先恐后甚至魚死網(wǎng)破,要懂得寬容和大氣:“踏實做人做事”,更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和態(tài)度。
揆諸現(xiàn)實,多少富家子弟、官員子女不僅啃老而且驕奢;多少人因為不想吃虧,爭名譽、爭地位甚至可能為爭一個公交車座位而“斗智斗勇”;多少人為了賺錢快、走捷徑,而制售假冒偽劣的商品……當然,這些事情的發(fā)生不能全部歸罪于家風、家教的缺失,但試想,如果依然有嚴格、質(zhì)樸的家風,如果一些人曾經(jīng)不止一次地被父輩諄諄教誨,上述事情發(fā)生的概率會不會減少一些?
家風,是家庭、家族的事情,關(guān)乎每一個家庭成員的品行,同時家風也是整個社會的事情,因為每一個人的行為方式、作風做派都會給他人、給社會帶來潛移默化的影響,每一個人的言行最終也將成為他人評價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標尺之一。試想,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誠實守信”,今天或許不會有這么多農(nóng)民工被拖欠工資、這么多人不敢扶摔倒的老人、這么多無人敢吃又不得不吃的食品;如果每一個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退一步海闊天空”,今天或許不會有那么多不必要的紛爭、訴訟和拳腳相向,不會有那么多戾氣和浮躁;如果每一家庭都告訴、要求自己的孩子“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今天或許不會有那么多濫用職權(quán)、貪污受賄的腐敗官員。
從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說,父母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才是他們的第一個學堂。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家風家教的缺失,導致一些人走向社會之后容易失去底線,作出一些違背道德、法律的事情——家風缺失,世風日下。
當諸多人為了金錢和利益不斷忙碌、奔波,當經(jīng)濟發(fā)展的指標和數(shù)字愈發(fā)光鮮、漂亮,不該忘記,家風仍然是我們不可或缺的財富和力量。“家風是什么”、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和核心價值傳承得怎樣,不是可有可無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