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wǎng)評論頻道今日推薦-正文
讓“大不自多”成為大學的精神氣質(zhì)
羅榮海
//agustinmoreno.com2017-05-23來源: 光明日報
分享到:更多

  浙大120周年校慶之際,校歌、校訓(xùn)、校史被一再提起,而對學校而言,最好的禮物就是繼承發(fā)揚,把校歌、校訓(xùn)、校史中的精神,化作當今大學的精神氣質(zhì),形成可以感知的校園氛圍,成為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shè)的文化力量。

  何謂大學,朱熹有言:“小學是直理會那事;大學是窮究那理!泵焚O琦則曰:“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浙大教授馬一浮通過一首校歌做出回答:“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于天地……”

  在浙江大學120周年校慶日前夕,《浙江大學校歌》新版MV發(fā)布,這首曾被評選為“最美校歌”“最受網(wǎng)友歡迎的高校校歌TOP1”的典雅之作,迎來了“靡革匪因,靡故匪新”的重新詮釋。

  原名為《大不自多》的浙大校歌能夠歷久彌新長盛不衰,與其中反映的備受期許的大學精神和文化氣度密不可分。該校歌創(chuàng)作于1938年,由當時的浙大教授馬一浮作詞、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應(yīng)尚能譜曲,歌詞全以文言著成。文理艱深但含義深遠,給人以常讀常新的感悟和理解。如果把馬一浮所撰校歌及其提掖要旨的《說明》通讀一過,就會知道,這不僅僅是浙大校歌,更是新舊交匯之際,當時的中國學人所感悟到最深刻的“大學解”。

  也許是杭州多水的特定環(huán)境使然,校歌中多處取義于水,如“海納江河”“在浙之濱”等。馬一浮本人也在《說明》中解釋說:“習教事,義謂水之洊至,自涓流而匯為江海,順其就下之性而無驟也。”浙大教授郭洽周在《本校校歌釋義》中也說:“習坎從《易經(jīng)》中來,代表水。水之美德為漸、為默、為恒。古詩曰:‘唯見長江天際流’,又有‘江河萬古流’。大家設(shè)想一下,一般情況下,江水是否默默地、不間斷地永遠朝東流去,這里啟示我們?yōu)閷W要踏踏實實、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努力,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經(jīng)綸天下之才!

  古人對于水的個性有著透徹的觀察和思考。孟子曾發(fā)揮孔子之意,對水有所評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后進,放乎四海!比丛床唤^,遇到坑洼,一定要充滿之后繼續(xù)向前。老子也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在老子眼中,水是最接近于道的,其向下流淌、“柔弱”“居下”“不爭”“利物”等特質(zhì),給自己帶來了無限的力量,也給外物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將《大不自多》確定為浙大校歌的竺可楨校長,也于1938年西遷途中正式將“求是”定為本校校訓(xùn)。但在定義校訓(xùn)內(nèi)涵的時候,竺可楨不忘給“求是”精神加上一條——“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在竺可楨的精神感召下,陳建功、蘇步青、貝時璋等一大批教授留了下來,之前離校的張紹忠、何增祿、束星北等人又重返校園,直至抗戰(zhàn)顛沛流離也不離不棄、弦歌不輟。

  當前我們的學校教育,可能并不缺乏大干快上的干勁,也不缺乏求真求是的技術(shù)和資源,但是在精神氣質(zhì)、氣象氣度等軟實力上,尚有極大的潛力靜待發(fā)掘。浙大120周年校慶之際,校歌、校訓(xùn)、校史被一再提起,而對學校而言,最好的禮物就是繼承發(fā)揚,把校歌、校訓(xùn)、校史中的精神,化作當今大學的精神氣質(zhì),形成可以感知的校園氛圍,成為推動世界一流大學建設(shè)的文化力量。

  “五四”時代,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精神整治北大,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高峰到來。北大與浙大的成功告訴今人,大不自多、兼容并包,正是成就大學之山高海深的萬世法、不二法!吨芤住酚醒浴熬右猿5滦,習教事”,愿浙大永遠“大不自多”,向著世界一流高校靜默前行,更愿各高校在“雙一流”建設(shè)大潮中,不忘初心,不畏浮云,做好內(nèi)功,培育出自己的大學精神,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璀璨道路。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