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經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美好的符號,代表著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儀器,更代表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愛國情懷,嵌入到每一個80后、90后的讀書記憶中。
1月7日早上,邵氏兄弟電影公司的創(chuàng)辦人之一邵逸夫先生逝世,享年107歲。作為香港知名的電影制作人、娛樂業(yè)大亨,邵逸夫在文化領域有極高的地位。但他更被人稱道的身份還是慈善家。多年來,他捐助數以百億計款項,為內地、香港兩地建設了大批教育、醫(yī)療設施。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逸夫樓,“逸夫樓”早已是很多人對邵逸夫先生最為直觀的印象。這源于他從1985年開始,在中國內地持續(xù)巨額捐獻,尤其是資助辦學。據不完全統(tǒng)計,邵逸夫共捐贈內地的科教文衛(wèi)事業(yè)近47.5億港元,捐建項目總數超6000個,內地很多高校和中學都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建筑物。
隨著邵逸夫先生離世,有人回憶起自己看“邵氏電影”的時光,更多的人感念他捐資教育的拳拳愛國心。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逸夫”早已經不是一個人名,而是一個美好的符號,代表著漂亮的教學樓、完善的儀器,更代表著“達則兼濟天下”的愛國情懷,嵌入到每一個80后、90后的讀書記憶中。
作為一個商業(yè)英雄,邵逸夫無疑是十分成功的。1000部以上“邵氏電影”,讓邵逸夫賺得了1000億港幣以上的財富。對商人來說,電影是掙錢的大買賣,只要有錢掙,什么電影都可以拍。但邵逸夫不僅是把電影當作一種賺錢工具,更是將它作為一項事業(yè)來追求。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jié)中共獲得大小獎項46個,創(chuàng)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奇跡。
不滿足于掙錢,還要做出更好的文化產品,讓人們在電影當中得到精神慰藉和力量感召,這是邵逸夫對于電影的認識。但他并沒有在此止步,而是走得更遠,從為人們拍更好的電影,到為國家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未來,開始對整個國家的命運和希望有了思考。邵逸夫曾說:“國家振興靠人才,人才培養(yǎng)靠教育,培養(yǎng)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闭窃谶@種理念之下,他后半生花費大量的財力和精力,投身到了中國的教育和醫(yī)療事業(yè)。
正如一位商人所說:“生意場上來不得半點兒慈善,但企業(yè)家不能沒有善心。”其實,一個人掙十萬塊,可以只靠個人勤勞;如果能掙一百萬,就得靠會經營的頭腦;如果能掙一百個億,那就得靠時代的機遇。而這個機遇是時代給予的,更是千千萬萬人共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人認識到了這一點,有了對民族未來的擔當精神,就會讓自己的人生和事業(yè)有進一步的飛躍。
當下中國不缺富豪,市場經濟的繁榮發(fā)展,讓很多商界弄潮兒可以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意識掙得大筆財富;我們也不缺少慈善,每逢大災大難,無數國人奉獻出自己的愛心。但此刻人們懷念邵逸夫先生,更多的,還是期待這個社會有更多的“富而好禮”,出現更多的“邵逸夫”,以他們的赤子精神、擔當精神,為了民族的未來和希望,發(fā)揮自己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