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雜文隨筆-正文
廣告
田東江
//agustinmoreno.com2017-04-27來源: 南方日報
分享到:更多

  4月25日,《濟南市戶外廣告和牌匾標識專項規(guī)劃》出臺,向社會征求意見。根據規(guī)劃,濟南主城區(qū)內除了商業(yè)區(qū)地段,全部禁設廣告牌,機場、火車站、汽車站等均包括在內。相信對廣州市民來說,此舉不可思議,但濟南自然有濟南的實情,因而此中無意議論人家,只是對“廣告”歷史產生了興趣。

  廣告,是推介的一種方式。歷史該如何追溯,是專業(yè)人士的研究范疇,但從其廣而告之的性質看,有不少做法早已等同廣告!俄n非子》云:“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guī)蒙醺摺!睉規(guī),就有廣告的意味!端疂G傳》里,宋江被刺配江州后一個人在街上無聊地溜達,“正行到一座酒樓前過。仰面看時,傍邊豎著一根望竿,懸掛著一個青布酒旆子”。眾所周知,那個酒樓是潯陽樓,宋江喝醉了,還吟了反詩。南宋《夢粱錄》講到臨安酒肆標志說,“有掛草葫蘆、銀馬杓、銀大碗,亦有掛銀裹直賣牌,多是竹柵布幕”。諸如此類,都是懸?guī)谩G宄有這種方式,《清稗類鈔》云“商店懸牌于門以為標識廣招徠者曰市招”,這些招牌“有用字兼繪形者,更有不用字,不繪形,直揭其物于門外,或以象形之物代之,以其人多不識字也。如賣酒者懸酒一壺,賣炭者懸炭一支,而面店則懸紙條,魚店則懸木魚”。

  還有草標。顏師古說過:“古未有市,若朝聚井汲,便將貨物于井邊,貨賣曰市井!奔写蠹s是從晉代開始興起的,叫做草市,東晉建康城外就有,六朝設“草市尉”對之管理。草市是大名,各地的花名則有墟、場、集等。也許彼時遍地皆草之故,草市上賣東西的人都把草插在東西上,所謂草標。這種情形,《水滸傳》和《儒林外史》中有很多描寫。前者如楊志賣刀,就是“當日將了寶刀,插了草標兒,上市去賣”。后者如范進中舉,鄰居跑到集市上找他報喜,看到范進“抱著雞,手里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里尋人買”。一直到解放前表現賣兒賣女的場面,被賣者的頭上還都插著草標。草標,也可視為廣告的雛形吧。

  還有叫賣聲!稏|京夢華錄》載,春天的時候,“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棠棣香木,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開,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晴簾靜院,曉幕高樓,宿酒未醒,好夢初覺,聞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懸生,最一時之佳況”!肚灏揞愨n·蘇女賣花》云:“吳俗,附郭農家多蒔花為業(yè),千紅萬紫,彌望成畦。清晨,由女郎挈小筠籃入城喚賣。昔人謂金陵賣菜傭亦帶六朝煙水氣,而吳中賣花女郎,天趣古歡,風姿別具,亦當求諸尋常脂粉之外!睈畚菁盀,這聲音想必也是非常動聽的,但到大都市就不同了,雖然上海這些人“率為移居之蘇人,賃地而自種自賣者也”。在一些人聽來,上海街巷中“最可厭者為各種賣物叫喚之聲”。

  借助工具來推銷的聲音,與單純的叫賣聲異曲同工。再看《清稗類鈔·京師小販之打鼓》,講的是收破爛的人,“持小鼓如盞擊之,負箱籠巡行街巷中”。人們一聽到,就知道“收買佬”來了。不知誰說的,龔自珍特別討厭聽到餳簫聲,“每于日斜時聞賣餳聲則病”。餳簫聲,即賣麥芽糖的人所吹的簫聲。有人考證,自東漢始,賣麥芽糖的小販便通過吹簫來招引顧客。北宋宋祁因有“草色引開盤馬地,蕭聲催暖賣餳天”,南宋陸游因有“陌上簫聲正賣餳,籃輿兀兀雨冥冥”的句子傳世。人家都聽得向好處浮想聯翩,龔自珍卻厭惡到這個程度,想來是和他當時的心緒相關。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塊雕刻銅印版,是印刷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用的,就與現代廣告一般無二了。印版四寸見方,中偏上位置繪的是白兔搗藥圖,圖兩側分布“認門前白兔兒為記”八個字;正上方是“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正下方是經營項目和質量要求:“收買上等鋼條,造功夫細針,不誤宅院使用?娃D為販,別有加饒,請記白。”文字簡潔扼要,圖像鮮明。研究指出,這是世界上迄今發(fā)現最早的商標廣告實物。那只兔子,該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廣告代言明星了。

  遼寧省圖書館收藏有宋版《抱樸子》,不僅讓我們見識了東京大相國寺東榮六郎書籍鋪的刻書水準,而且該書卷二十后面的五行廣告也使人眼界大開。廣告內容是:舊日東京大相國寺東榮六郎家,見寄居臨安府中瓦南街東,開印輸經史書籍鋪。今將京師舊本抱樸子內篇校正刊行,的無一字差訛,請四方收書好事君子,幸賜藻鑒。紹興壬申歲六月旦日。這則廣告,除了文言之外,和現在的并沒多少差別。

  《萇楚齋五筆》載,德國的一家壽險公司曾經用李鴻章來代言,李鴻章“曾在該公司保有壽險銀壹千兩”,戲言“為老年棺材本”。那家壽險公司的經理說,明知李鴻章年紀大了,還不惜折本給他辦保險,“以中堂為中國人望,以為公司中光榮,且借此可以招徠華人生意”。在國人看來,“以銀壹千兩,即欲招徠千百萬銀生意,其計亦狡矣”。人家早就認識到了名人代言的號召力吧。但到今日,這招肯定是不靈了,《廣告法》明確規(guī)定,不得“使用或者變相使用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名義或者形象”。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