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到地方出差,一位基層宣傳部長談起,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各有關(guān)單位部門給自己提的最多的意見竟是:組織觀看的一些“主旋律電影”,質(zhì)量不高,效果欠佳。無獨有偶,一位在高校工作的宣傳部長也談到:不少人愛拿著“紅頭文件”來學校放電影,片租高還得這樣那樣配合,“讓人很撓頭”。
不光是放電影,文化產(chǎn)品在基層搞攤派也不新鮮,出書、參評,花樣繁多。這些東東“來頭大”、動靜足,才不管你喜歡不喜歡。因為是打著“主旋律”旗號,制作者不找市場,光找部長。如今問題提出來了,“光找部長”恐怕不是長法,需要整改整改了。
隨著改革的深入,一般商品“找市長還是找市場”,早已有定論。公益性文化產(chǎn)品不同,除了商品屬性,還承擔著“文以載道”的功能,所以“找部長還是找市場”讓人糾結(jié)。但無論如何,強扭的瓜不甜——只落得別人一肚子埋怨。所以說,一些公益性文化產(chǎn)品要想走出“領(lǐng)導是觀眾、庫房是歸宿”的窘境,就得蹚出條新路。
一是作品質(zhì)量要過關(guān),警惕淪為一些地方干部的“政績秀”。不是所有典型人物都適合拍成故事片電影,要尊重藝術(shù)規(guī)律和市場規(guī)律,這一點把關(guān)者心里要有數(shù),也是主旋律作品正本清源的關(guān)鍵。實事求是說,主旋律作品“既叫好又叫座”,比其他題材的作品更難,需要的投入更多更大。事先不好好掂量,如果搞政績工程,大筆一揮命題作文,弄不好適得其反,不可不慎。
二是要治一治“部長依賴癥”,倒逼濫竽充數(shù)者退出市場。主旋律作品雖難,“知難而進”者卻不少,其中有些人肚子里打著“小算盤”:拍攝投入有財政支持,回收有“組織觀看”,“旱澇保收”還能在領(lǐng)導面前表現(xiàn)!有關(guān)部門在“蓋章推廣”前有必要想一想:值得推廣嗎?群眾滿意嗎?
三是“主旋律”要接地氣,還要細心琢磨市場?陀^地說,除了《建黨偉業(yè)》等大手筆的作品,一般主旋律作品投入有限,想擠入院線市場比較難。但如果真能做到“以典型人物的精神創(chuàng)作、推廣好典型人物”,就得在講好故事上下功夫,在差異化市場營銷上下功夫,在利用新媒體、自媒體傳播上下功夫,偷不得半點懶。
總之,主旋律作品完全“不找部長找市場”,屬于強人所難。但“多找部長、少找市場”將誤入歧途,甚至會走向反面。惟愿其“多找市場、少找部長”,努力培養(yǎng)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