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科教-正文
優(yōu)質服務才是校訊通立足之本
邱磊
//agustinmoreno.com2016-01-21來源: 中國教育報
分享到:更多

  從家訪到校訊通再到微信群,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能變。過于依賴現(xiàn)代化的東西,被利益遮蔽了雙眼,缺少深度和有質量的交流,不是教育本義。

  近日,民革珠海市委員會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流行校園多年的校訊通(或稱翼校通、家校通等),以其獨大的市場地位和通訊霸權,成為了提高家校溝通成本、暗藏尋租空間的罪魁禍首。調查建議,全面清理并取消珠海市幼兒園和中小學傳統(tǒng)校訊通等有償業(yè)務,改成微信群等免費模式。那么,筆者不禁要問,校訊通是不是真的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呢?

  眾所周知,在通訊尚不發(fā)達的年代,家訪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成了維系家校關系最常見、最“零距離”的方式。隨著技術革新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今天家校聯(lián)系的主力換成了看不見摸不著的“電波”,讓“拇指族”“手機控”與老師、班主任形成了一種實時、動態(tài)、穩(wěn)定的連接,應該說的確是一大進步。校訊通更是量身為家校定制,比如,從發(fā)送對象來說,既可以按需求分成特定的群組群發(fā),也可以“一對一”地“點發(fā)”;從發(fā)送時間來看,既可以實時發(fā)送,也可以預先設置好,定時發(fā)送。

  這些優(yōu)勢,讓校訊通在家校通訊市場中迅速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王國。同時,大量而穩(wěn)定的客戶群體,也讓其安享其成。但是,不能與時俱進的校訊通,如今正遭遇著技術更新和新型商業(yè)模式的挑戰(zhàn),越來越舉步維艱。在更具“質優(yōu)價廉”優(yōu)勢的市場競爭對手面前,比如微信群等,一些學校不顧家長意愿,依舊采用校訊通作為主要的通訊方式,并附之以霸王條款,這就導致校訊通有時非但不能增加家校聯(lián)系與溝通,反而造成了家長與學校的相互猜忌和不信任。此外,校訊通的技術只能允許使用相關運營商的手機號才能接收信息,導致許多家長不得不為此專門更換手機號碼。當然,也有些地區(qū)會“送”一部手機給家長(前提是設定“最低消費”,形成新的陷阱)以作“補償”。如此拙劣的技術壁壘和捆綁銷售,讓不少家長怨聲連連。

  細數(shù)校訊通的“幾宗罪”,的確令人失望。那么,是不是它完全可以被取代了呢?筆者認為,目前還不能這樣“一刀切”。至少,校訊通在近些年的家校溝通中已然形成了幾大優(yōu)勢:一是權威性。學校將信息發(fā)布在微信群等其他媒介時,家長多以“聊天工具”視之,并不正眼相看,有時還怕打擾而設置信息過濾,根本就不看學校發(fā)來的信息。二是私密性。有建議說,直接使用微信群發(fā)布消息不是簡單易行嗎?但問題在于,有些家長不愿意彼此加好友,更不愿被其他人的群內信息打擾,他們更喜歡“一對一”的交流方式。就目前來說,又能群發(fā),又能保證私密性的,只有校訊通。三是切換成本。如果立即停用校訊通,學校分門別類地建立各種“群”的苦衷暫且不說,信息有多少接收率也可以按下不表,僅從家長的角度看,很多時候是爺爺奶奶一輩在承擔年輕父母的職責,難道他們還要去學習微信的操作?顯然不太現(xiàn)實。

  筆者認為,從當下教育的實境出發(fā)來看,校訊通可能還未到壽終正寢的時候。學校需要做的是,在充分考慮家長廣泛訴求的基礎上,重新與校訊通公司訂立合約。比如,促使對方技術升級,去除技術壁壘,讓不同類型的手機可以兼容;改變舊有的營利模式,不再將支付成本轉嫁給家長,而是以營銷廣告等其他路徑化解經營壓力;開發(fā)新的產品和操作形式,使家校溝通的深度和廣度再上一個臺階,而不局限在“信息通報”等淺表層次上。

  幾十年來,從家訪到校訊通再到微信群,不管形式如何變化,學校、教師與家長的溝通不能變。過于依賴現(xiàn)代化的東西,被利益遮蔽了雙眼,缺少深度和有質量的交流,不是教育本義。校訊通的發(fā)展,路在腳下;這條路,套用狄更斯在《雙城記》里的話語就是,既是提供更豐富的服務、搭建家校一體的通天大道,也是故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消亡之路。(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教師)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