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尚未發(fā)揮育人功用的老學校,應盡快對學校自身歷史和學校傳統(tǒng)進行深度挖掘,把校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
最近,讀到了這樣一篇文章,作者到兒時上學的母校拜訪時發(fā)現(xiàn),那棵曾經(jīng)給他和伙伴們帶來陰涼和無盡歡樂的百年合歡樹因?qū)W校建設新教學樓被無情地鏟掉了,為此作者很是惆悵,并且發(fā)出了善待學校歷史物證的感慨。筆者也有過類似境遇,前段時間到一所農(nóng)村學校參觀學習,發(fā)現(xiàn)被電鈴取代的提醒師生上下課的銅鐘竟被扔到垃圾堆里,實在讓人覺得可惜。
近年來,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學校自身,都在強調(diào)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過多追求學校校舍的“富麗堂皇”和內(nèi)部配套設施的“高大上”,而忽視了學校精神的積累、沉淀和提煉,忽視了學校自身傳統(tǒng)資源的挖掘、開發(fā)和利用,作為校園重要人文記憶和文化載體的校史資源更是被無情忽略了。
一些學校對校史資源不重視,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善待或注重保存學校的歷史物證,如文章一開始就提到的被鏟掉的百年老樹、被淘汰的銅鐘;二是學校管理者沒有對學校歷史資料進行整理,更沒有進行深入的研究,難以讓師生形成共識。
校史資源之所以被無情忽略,在筆者看來,原因之一就在于過往應試教育“分數(shù)至上”的長期影響下,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學校管理者更多把工作的重心放在了學校升學率和學生成績的追逐上,校史資源的育人功能被邊緣化,排斥在學校育人工作之外。原因之二,還在于學校領(lǐng)導者急功近利的教育政績觀,認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對校史資源進行挖掘、開發(fā)和利用,費時費力,見效慢,遠不如搞一些假山、噴泉、走廊、八角亭以及名人名家的半身雕塑放在校園里,更能體現(xiàn)校園文化建設成果,更能吸引外界和上級領(lǐng)導的關(guān)注。
一個學校的校史資源應該是這所學校的物質(zhì)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總和,是一座育人資源豐富的“富礦”。校史資源對師生有著巨大的歷史感染力,具有無形的教育力量,可以滋潤人的心田,提高精神境界。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作為一所具有60年辦學歷史的老校,就很好地發(fā)揮了校史資源的育人功用。學校管理者成立了校史展覽室,一些曾經(jīng)的老物件,如銅鐘、教具、第一屆學生的檔案等,都被請進了展覽室,同時還對學校歷史進行了深度挖掘,文字和圖片張貼在校園走廊,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校園風景”,學生流連其間,自然受到一種感染。
校史資源中也有“教育富礦”,作為學校管理者盡快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走出來,矯正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認識上的誤區(qū)和偏差,形成正確的認知。對于尚未發(fā)揮育人功用的老學校,應盡快對學校自身歷史和學校傳統(tǒng)進行深度挖掘,把校史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對于新建學校,應注意收集和提煉學校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歷史物證和辦學傳統(tǒng),為學校歷史積累寶貴材料。
前段時間,媒體對湖北襄陽花400萬保護一棵323歲古樹的“壯舉”進行了報道,并引發(fā)社會熱議,據(jù)該市領(lǐng)導稱,此舉是為了留住城市的歷史記憶。一座城市如此,一所學校更應如此,只有珍惜自身歷史,并把它作為學校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教育資源,才會打造出一所獨具特色和發(fā)展力強勁的學校。
(作者系山東省東阿縣教育局教研員)
法律應理直氣壯地保護“壞學生” 2009-12-03 |
汪昌蓮:教材課前“變臉”,教育幕后“獻媚” 2010-09-03 |
鐘一葦:研究生例行“清退”觸發(fā)高教深省 2010-09-10 |
木須蟲:“皮紋測試”測出教育的缺陷 2012-02-01 |
識偽科學易,撼教育功利難 2012-02-03 |
圖說:高校成“富礦”? 2012-04-20 |
科教時評:教育者不該有“壞孩子”概念 2012-11-16 |
教育者不該有“壞孩子”概念 2012-11-16 |
寧新春:個人信息管理需跟上騙子的腳步 2013-08-29 |
馬洪超:運動場窘境 折射發(fā)展觀念偏差 2014-0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