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女孩背不出課文被外公打,該打不?昨日,來自騰訊大成網(wǎng)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昨晚8時,在參與調(diào)查的6000多名網(wǎng)友中,59.66%的網(wǎng)友認為“該打,有些處罰是必須的”,23.56%的網(wǎng)友認為“不該打,還是要尊重孩子”,16.78%的網(wǎng)友則認為“挺糾結(jié),打和不打都理解”。(2月25日《成都商報》)
孩子背不出課文挨打,估計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幾乎是司空見慣的場景,從私塾先生的戒尺,到后來的教鞭等,無不折射出“懲戒教育”的巨大魔影。如果從心理認識的角度分析,對“懲戒教育”贊同的對象,大多是立足于懲戒者與被懲戒對象存在的親情關系。贊同的其實都是站在實施懲戒者的角色位置上說的,這種認識的基礎是實施懲戒的是被懲戒對象的親人和長輩,認為這是為了孩子好,等等。而反對實施“棍棒教育”的對象,則大部分是對教育原則和基礎理論有一定的了解或者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場上。事實上,這些不同的立場和觀點,雖然各自都看似有理,但都似欠全面,也都不能科學準確的凸顯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則的。
對于青少年學生實施“懲戒教育”,是有必要,這能有效的對其心理和認識產(chǎn)生震動,能讓孩子在肢體的痛苦中體會到錯誤的代價,進而產(chǎn)生上進心。但如果對于那些抗挫能力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對象而言,則不亞于是摧枯拉朽的毀滅和信心打擊。因而,對于“懲戒教育”而言,其自身就是一把“雙刃劍”。
很顯然,如果目的是為了告誡學生明得失、知長短、更全面健康的成長,那么這樣的“懲戒教育”是應該的,但如果僅僅是為了“懲罰”而了無誡勉價值,或者僅僅是讓其體會到挫折的痛苦和身心折磨,而沒有絲毫的引導勸誡功能,這樣的“懲教育”不僅容易陷入體罰的窠臼而對青少年身心造成刺激傷害,更會成為殘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殺手。同時,如果是從引導學生知長短、明得失、耐挫折、再進步的角度去用“懲”而“戒”的教育引導,那么即便是“懲戒教育”其行為也必然是以理性為框架,以善意為基礎,以幫助青少年學生健康成為為目的的,也斷然不會陷入粗暴的“棍棒相向”和“毒辣狠招”。明白了這些,或者實施科學的“懲戒教育”時堅持了善意、關愛呵護、引導教育、以提升學生抗挫能力和實施抗挫教育等原則,“懲戒教育”必將充滿教育善意,彰顯教育倫理,也自然沒有了面臨左右為難的困窘與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