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汛期,一種“德國抗洪神器”——不銹鋼防汛攔水墻,讓見慣了沙袋筑壩的國人眼前一亮。中國地質大學畢業(yè)的博士賀立軍從中受到啟發(fā),自籌資金20萬元,歷時1個月,研發(fā)了一款漢版“抗洪神器”,日前,這款鋼質攔水墻經(jīng)過多輪試驗被證實,能夠成功擋住1米多高的水。
顯然,漢版“抗洪神器”既是模仿的產(chǎn)物,又是創(chuàng)新的樣板。這款漢版“抗洪神器”,采用10毫米厚普通熱軋鋼材,將其改造成“W形”進行拼接,后設支撐柱,利用水壓受力自封原理進行防水。跟“德國攔水墻”只能作用于硬基地面不同,漢版“抗洪神器”則更符合我們的國情,可以在泥地上架設。賀博士自豪地宣稱:“它防住2米深的洪水沒問題。”
抗洪救災,是人與自然災害的博弈和抗爭,無疑也是艱苦卓絕的事業(yè)。人們需要比平時付出更多,需要更拼搏更努力,更團結更全力以赴。所謂抗洪精神,我理解就是全力圍繞人類生存的需要和人類文明的存續(xù)這一目標,在洪災面前不妥協(xié)不氣餒不屈服。這是關乎人類尊嚴和福祉的大事。順理成章地,我們的抗洪精神的字典里必然要寫上:艱險、困難、犧牲、堅守、抗爭、人在堤在、血肉長城等等沉重的詞匯。
很顯然,抗洪也是需要科學的,更是離不開現(xiàn)代技術和巧干精神的。換言之,把現(xiàn)代技術和科學發(fā)明用到抗洪領域,讓人們應對洪災更從容、更輕松、更便捷、更高效,在我們的時代,這也是抗洪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洪災,無非就是水來得不是時候,水來得不是地方。如何擋住它、圈住它,尤其是如何化水害為水利,我們既需要視死如歸、人在堤在之類的勇氣和豪情,也離不開人類寶貴的智慧和科學精神。
漢版“抗洪神器”無疑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有關專家在參與試驗后表示,它最大的用武之地是迅速封堵決口,“它設立起來便捷牢靠,其性能是沙袋堵決口等傳統(tǒng)方式不具備的!蹦壳啊皾h版攔水墻”已申請國家專利,可望得到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漢版“抗洪神器”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也可以在消化吸收外來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尤其是洪澇災害之類,也應是技術革新的契機。實話說,在抗洪期間我們被不屈不撓英勇抗爭精神感動的同時,確乎看到了科技力量的缺位。比如關鍵時候只有跳到水中結成人肉長城,還有許多黨員干部日夜值守的大堤,相關休息設施、衛(wèi)生設施、餐飲設備也相對倉促緊張。還有,洪災當前,我們在年復一年地用盡人力扛沙袋、24小時不間斷人力巡堤之類的老辦法之余,在拼盡最原始的人力之余,可否想一想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現(xiàn)代科技離抗洪救災還有多遠。
科學抗洪,科技救災,請從漢版“抗洪神器”開始。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38) |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11630) | 京ICP備11015995號-1 | 聯(lián)系我們:zgw@workercn.cn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廣媒)字第185號 |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 網(wǎng)絡敲詐和有償刪帖舉報電話: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agustinmoreno.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