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民生-正文
我不想成為北京的異鄉(xiāng)人
楊三喜
//agustinmoreno.com2016-04-29來源: 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更多

  “我望著三環(huán)的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感覺自己特別渺小,我找不到歸屬感,我覺得自己永遠也無法融入這座龐大的城市!7年前,我的同桌兼好友到北京上大學。這是他在來北京后,經常跟我感慨的一句話。

  他的成長環(huán)境跟我類似,都是農家子弟,考大學是我們改變人生軌跡的唯一辦法。從農村來到大城市,在這座城市森林中,不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渺小,以及和這座城市的疏離感。

  當時,我正在南方一座小城上大學。在學校新校區(qū),圖書館已經停工三四年了,下雨天去上課都要踩一腳泥,宿舍樓前的荒地上長滿雜草。我為去不了圖書館,借不到書傷心,痛苦怎么就到了“村里”上大學。我對“三環(huán)”毫無概念,當然就無從體會好友與這座城市的隔膜。

  4年后,他畢業(yè)離京,我卻來到北京讀研,來到了4年前他剛來的這所學校,F在的我,終于能體會到他當時的心情。3年里,我走了許多地方,還有那么多陌生地方沒有去過,而且似乎永遠逛不完。住在西邊的我跟住在東邊的朋友,半年才能聚一次。從學校到實習單位,花的時間比從長沙到株洲的時間還長……

  生活、工作在北京,你就真正屬于北京,或者北京就真正屬于你嗎?有沒有戶口,買不買得起房,是你是否扎根北京的外在標準。可是,房價高得我都不想去了解,而且就算我勉強有資格成為一名“房奴”,接下來,子女教育等問題,還是會把我打回原形。

  好友無法忍受這種“異鄉(xiāng)人”的感覺,在3年前離開了北京,現在已經買房結婚。還有很多人作出了和他一樣的選擇。而我在3年前來到了這里,跟在我后面的人也數不勝數。像我這樣最大的90后已經26歲了,很多人已成家立業(yè),而我剛好碩士畢業(yè),正為找工作揪心。接下來,我還要面對很多人生選擇。而最小的90后,不過17歲,多數正面臨高考。

  90后群體內部的生活方式大不相同,呈現出豐富的圖景。創(chuàng)業(yè)者小Z是我的一個采訪對象,他自澳洲留學歸來,先拿到了北京戶口,然后買房、結婚、生子,一切按部就班,兩三年就完成了扎根北京的目標。在一切穩(wěn)定后,他突然放棄了央企穩(wěn)定的工作出來創(chuàng)業(yè),F在,他或許正在為項目進展而焦慮,這是他們那群90后的青春。

  而我以及身邊更多的同齡朋友們,不少在為找一份穩(wěn)定而有保障的工作奔波,為畢業(yè)后要不要離開北京而躊躇不決。這里有太多的機會,有無限可能,有更高的生活自由度,可是面對高昂的生活成本,讓人不得不懷疑留下來究竟值不值。

  還有一些90后,他們也來自農村,年齡20歲上下,可能就是給你送快遞的小哥,也可能是餐廳為你點菜的服務員,還可能是地鐵站負責安檢的小姑娘……就像學校食堂湖南窗口的小李,她今年剛好20歲,每天從早上7點忙到晚上9點,不忙的時候就玩玩手機,除了寒假可以休息外,其他時間都在上班,這也是她的青春。

  他們的青春沒有我所能理解的亮色和希望,還這么年輕,難道要一直以這種狀態(tài)生活?隨著年歲日長,成家立業(yè)、結婚生子的壓力步步緊逼。最終,是攢到錢然后回老家?

  3年來,我每次出門,總是喜歡坐公交車而不是地鐵。坐公交,可以看到窗外流動的風景,高樓一幢接一幢。可是,我不知道,這座2000多萬人的城市,真正屬于我的究竟有什么?我經常開玩笑說:在老家,我知道哪塊地是我們家的,哪片林子是我們家的,哪里葬著我逝去的親人,而且不必到期續(xù)費。

  從農村來到北京沒有想象的那么難,可是,要從一個“異鄉(xiāng)人”成為一個北京人,真正融入這座城市,找到群體認同太難了。但從北京再回去呢,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扎不下來,又似乎回不去,這是太多人要面對的生存困境。這完全不是鄉(xiāng)愁那么簡單,而是最終我們該如何定義和處理與這座城市的關系。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