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對于不少還在外地工作、生活的父母來說,了解情況,幫助兒女介紹對象,解決婚戀問題,春節(jié)也是一個難得的好時機。家住河南省虞城縣天樓村的小鵑,從初二開始,每天相親至少三個,最多的時候五個。很多青年男女走到城市之后,通過一次面、兩次面就定下婚約。(2月6日央視《新聞1+1》)
春節(jié)原本是舉家團圓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但如今卻成了許多青年男女的“相親”季。適齡男女不僅被父母逼著趕場“相親”,而且常常被要求“速配”效果。有的甚至見兩次面就能定下“終身”!安皇窃谙嘤H,就是在去相親的路上”已經(jīng)成為許多青年男女的過“年”煩惱。如此悖逆意愿被“逼”相親究竟有多少真情實感,速配的“姻緣”靠不靠譜,值得關注與反思。
在人際交流日趨活躍、“自由戀愛”成婚戀風尚的現(xiàn)代社會,由人牽線搭橋的“相親”模式早已過時。而近年來名目繁多的相親場景,凸顯大齡男女的婚姻問題已成社會隱憂。這里既有適齡男女對婚姻認知的觀念變革,更有婚戀成本提升帶來的現(xiàn)實困擾。利用春節(jié)為適婚男女搭建相親平臺,體現(xiàn)出父母的焦慮和社會的努力。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視為青年男女的“終身大事”,既是人類生存繁衍的發(fā)展需要,更是為人父母急于了卻的心頭掛牽。在父母不包辦、不干涉已成社會語境下的“逼相親”、“逼結婚”,很大程度上基于老人盼兒女早日成婚的“任務”考量,盡管此舉頗有幾分“皇帝不急太監(jiān)急”的多慮意味,但這種為兒女婚事操心的父母親情卻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應得到為人子女者的理解與體諒。
春節(jié)“相親”何以成為青年男女的過“年”煩惱?究其原因不外有二:一是不合時宜。7天年假圖的是全家團圓和親情溝通,了卻父母思兒、游子念親的思親之苦,并非解決孩子終身大事的最佳時機。趕場相親背離了兩代人情感交融的休假初衷。二是有違意愿。逼毫無心理準備的陌生男女趕場相親,不僅難以擦出由衷的愛情火花,而且由于當事雙方的不情愿而極易導致反感,徒生不必要的煩惱。有調查顯示,多數(shù)被逼相親者不過是對父母親友用心良苦的“理解”而并非“認同”,躲不過而敷衍配合的“應付”者占11%,不想婚戀或者不喜歡這種方式的“抵制”者高達14%.誠然,春節(jié)相親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知機遇,甚至其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但男女婚戀講求的是情投意合、相親相愛,憑的是感情與緣分,而這種“煩惱”心態(tài)下的速配相親卻不無可期的風險,比如,礙于父母情面、急于擺脫困局的“應付”者,勢必讓本該嚴肅的婚戀難以修得正果;由于節(jié)后的各奔東西的現(xiàn)實,讓見兩次面就定下“終身”婚戀充滿難以持續(xù)的變數(shù),等等。
強扭的瓜不甜。還是讓婚姻歸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緣分”軌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