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讀懂農民的“現實”,才能改變農村的現實,這大概算是一條基層工作的辯證法
云南省武定縣插甸鄉(xiāng)是個貧困山區(qū)民族鄉(xiāng),每逢“火把節(jié)”搞活動,除了鄉(xiāng)里就數安拉村辦得好,其中奧妙倒也簡單:伙食辦得好!而有的村因為不管飯,事情就辦黃了:山路遙遠,肚子都填不飽,誰還有心思唱唱跳跳?
常聽有些年輕的基層干部抱怨:農民很“現實”,言語中帶著些不解甚至不屑。產業(yè)結構調整,你不讓農民看到能掙現錢他不干;征地拆遷,你少了一個子兒都不行;修一條集體公用路,你喊破嗓子投工投勞也沒人聽;土葬改火葬,說得天花亂墜也沒人肯“吃螃蟹”。似乎在農民的“現實”面前,精英理論不好使了,美好藍圖啞了聲了,甚至一片好心也白費了。
但這樣的“現實”不應該嗎?咱一條條看:挖了柑橘種葡萄,賠了誰擔著?“賣地”的錢還有許多花銷等著,住院費不夠醫(yī)院讓住嗎?“壯勞力”都去打工了,“三八六一九九部隊”干活也沒力氣呀;有老祖宗的規(guī)矩立著,一些基層干部也未必能痛痛快快地搞火葬。多看一眼,多聽一句,農民“現實”背后伴隨著無奈,并不是什么“鼠目寸光、不識大體”。再者說,“現實”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各自“現實”的方式不同罷了。
年輕干部在基層或下基層,容易有的毛病是沉不下去,典型表現就是按自己既有的邏輯去揣度農民,始終進不了農村的“語境”。如果開一劑藥方,應是“理解的同情”,唯此才能真正實現與土地的零距離。在武定縣做新農村建設“總隊長”的云南省委組織部青年干部陳真永說得好:“真想融入農民,你除了‘同吃同住同勞動’,還得會‘同歡同慶同娛樂’!币仓挥泻娃r民一樣“現實”起來,愁著農民的愁,苦著農民的苦,你才能找到改變現實的法子。
不是嗎?翻翻歷史,“打土豪、分田地”的口號,喚起了革命的偉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起了改革的浪潮。尊重“現實”是改變現實的前提,“現實”中孕育著“自新”的辦法。為了讓插甸鄉(xiāng)古普村的農民認識種植“色素椒”的好處,掛職干部趙嫻自掏腰包租地試種。試驗田里的辣椒苗被農民偷偷移走了,趙嫻卻高興地說:“這回調整產業(yè)結構有希望了!”這就是尊重現實才會有的辦法,尊重農民才會有的感情。
而當你真正走進農民的心窩里,你會發(fā)現,那里其實是情義無價的超“現實”所在。你遠道而來,人家拿出舍不得吃的東西招待你;你給他們做了一丁點兒好事,人家一輩子都記得,隔著千山萬水都想著來看看你。而你若不顧農民的“現實”瞎指揮、瞎折騰,傷害了他們,那你也鐵定逃不過民心“這桿秤”。
讀懂農民的“現實”,才能改變農村的現實,這大概算是一條基層工作的辯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