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丶铱纯础比敕ǎ齺砩鐣馁澛暫蛧u聲。贊為法治體系得到不斷完善,噓為社會管理似乎太嚴。
其實,人們在贊與噓之后,更需要多點反思。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沒有“德退”何需“法進”?事實反復印證:法律不斷完善的背后,既有社會進步的一面,換個角度看,也是對社會道德“退步”的“補臺”。
在經(jīng)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讓我們的生活悄然進入全媒體時代。在各種價值的沖撞下,國人價值觀多元已成不爭的事實。價值相互認同、觀點相互認同的群體,呈現(xiàn)的越來越雜、范圍越來越廣。伴隨著社會文明和民主程度的不斷提高,使社會的寬容度越來越大,包容性越來越強,公眾自由的“邊界”越來越廣闊。
但不可否認的是,積極的社會進步與消極的自由交織共存。當下“家庭美德、倫理道德流失;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頹廢”,為維護社會經(jīng)濟、生活、工作等秩序,鼓勵“積極”,遏制“消極”,法律只能無奈跟進,為公眾框定行為邊線、劃出道德底線。
法律和道德的重要功能,在于提高國家的管理質量和公民的生活質量。對國家而言,構建和諧社會,沒有共同的文化認同,就不可能有共同的追求。法律需要完善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法律的完善,只是相對的;一切行為規(guī)范都有賴法律強制,往往很難做根基穩(wěn)固、長治久安。對于公民而言,提高生活幸福指數(shù),既要遵紀守法,更要不斷加強個人修養(yǎng),努力提高道德底線,只有為自己營造出和諧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才能真正讓幸福起航。
中華民族,是一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民族。在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離不開文化重塑、文化軟提升。在一個現(xiàn)代社會,人人在文化建設上身體力行,“不用說,大家都知道該怎么做”的事情才會越來越多;公眾認可的行為規(guī)范越廣泛、越完備,社會需要硬性規(guī)范的東西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