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中工網評論頻道原創(chuàng)評論-正文
抗日影片遭冷遇的警示
一刀
//agustinmoreno.com2017-10-17來源: 中工網-《勞動午報》
分享到:更多

  《捍衛(wèi)者》是一部以真實歷史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zhàn)中,國民革命軍營長姚子青奉命率部守衛(wèi)寶山縣城,在裝備落后,沒有援軍的情況下,以寡敵眾,血戰(zhàn)七天,五百多將士壯烈殉國。這樣感人的故事拍成電影,卻觀者寥寥,“票房慘到不好意思”,連相關影評都少見。

  抗日戰(zhàn)爭是中華民族面對亡國亡種的危機,以14年艱苦卓絕的全民抗爭、兩千萬人的犧牲換來的勝利!逗葱l(wèi)者》的故事就是這段慘痛、悲壯歷史的真實寫照。然而,今天的人們卻對此不感興趣。這很令人憂慮,也給我們警示。

  抗戰(zhàn)勝利72年了,時間確實有些遙遠,但這不應該成為我們淡漠那段歷史的理由。因為那是民族沉痛的災難,也是民族重生的起點。今天,我們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怎么能夠忘記曾經的屈辱,曾經的抗爭?不知因何沉淪,又何談復興呢?!

  如果說,年輕人對于歷史缺乏興趣。那么,連“手撕鬼子”之類戲說歷史的“抗日神劇”、虛構的歷史“英雄”都有人捧場,為什么真實再現(xiàn)歷史的正劇卻遭到冷遇呢?那些大牌明星出場,演繹宮斗、宅門生活的電視劇都火爆異常,為什么宣揚民族精神、歌頌民族英雄的作品卻不受待見呢?

  筆者無意貶低正劇之外的其他作品。但是,一部好的文學作品,愉悅受眾的同時總會傳播某種積極意義,潛移默化地給人以啟迪,形成社會氛圍,促進社會進步。反之,“娛樂至上”,八卦流行,加之某些傳媒推波助瀾,同樣會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但方向卻是相反的?梢,作品傾向、輿論導向有著重要作用。當我們沉湎于今天的安樂時,不要忘記那是前人經歷了苦難與犧牲換來的,珍惜和銘記歷史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注

中工網微信


中工網微博


中工網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