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觀復(fù):向批評家致敬
歐陽
//agustinmoreno.com2015-11-09來源: 中工網(wǎng)—《工人日報》
分享到:更多

  早先有聽北京大學文學博士笑談文學評論,說是現(xiàn)而今著名評論家們都缺乏批評熱情,而是熱衷于倚名賣名。既然有名,當然就不是濫竽充數(shù),他們學問之高有目共睹:通常情形下不看作品也能夠來一篇見識深刻的高論。

  作為外行,博士所言是褒還是貶不甚明了,也就沒去瞎捉摸。又想起此事是因為近日讀到一篇專業(yè)人士關(guān)于文學評論界的文章。據(jù)稱是有感于評論名家們的卓識洞見,某出版社出于貢獻文學的大義,準備輯集出版。勞神費心一番,終于收集到一批針對不同文學作品的頂尖文論。然而,在粗略學習之后編輯卻犯難起來:分拆之下每一篇都很好的文章,輯在一起沒有“合集”的味道,“怎么看都像是不同文辭的同一篇作品”。為此,作者感嘆文學評論“國已不國”。

  站在圈子外面,斗膽認為專家過慮了。所謂英雄所見略同,加之什么解構(gòu)、建構(gòu),或者還有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之類的稀里糊涂詞匯,等等,似乎已經(jīng)是必須露面的學問,有所面熟沒什么大不了的,如果發(fā)展到程式化的水平,在我看來是大進步,說明文學評論正行進在步入科學最高境界——數(shù)學的路上,專家們背熟公式就可以大展才華,也許還可以一勞永逸也未可知,哪有那么多無厘頭的思慮。

  說到這些并不是搞怪,不管怎么說,文學評論還是本分的,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更能說明這個道理,至少評論家們不會標榜說,自己的分析和論說為文學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雖然現(xiàn)在還不好說文學繁榮,但相信即使繁榮日子到來,也不會像文學之外的評論家那么瘋狂,如經(jīng)濟學界的瘋言瘋語。想想那些在經(jīng)濟發(fā)展遇到困境之時束手無策的專家們,到今日還在講述如何為GDP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站在明亮的聚光燈下也沒有臉紅的樣子,文學評論家們無疑是非常謙虛的群體。

  比較起來,吹捧也好,挑剔也罷,文學評論多少有些公認的尺度,即使合集有格式化的嫌疑,但“單獨來看”還是不錯的。反過來看那些云里霧里的財經(jīng)評論,比如股評,各種故事在股評人士的口中到處跑馬,同樣的現(xiàn)象,說法完全相反,想讓您割讓股票,其曰“熱點散亂”,而為了鼓動您抬轎子,說法就變成了“板塊輪動”,真正是賊心難辨……以此觀之,文學評論高尚可鑒。

  當然,關(guān)于文學的論說未必就不騙人。黃永玉在追憶早年時光的時候就聲稱其老舅不厚道。想當年,黃畫家初出江湖,混跡于小作坊,認得些許文字后便妄想讀書,正當此時,聽聞沈從文寫的東西如何了得,學徒小黃于是勒緊褲帶,忍饑挨餓數(shù)月,終于省下余錢出手購得親人撰寫的小書一本。結(jié)局是黃藝術(shù)家讀后直呼上當,原來書中所述爛事,不過是鳳凰那個邊陲地界兒河邊上隨處可見的風光,氣得學徒直抱怨舅舅實乃騙子也。

  騙不騙的,小學徒起碼讀書或是被讀書了,而不是如被騙股民那般霉到高買低賣,根兒上講還是好事,再說這事兒本是怪不到沈先生的,都是那些雖然不一定識字,但耳朵學問淵博的評論家蠱惑,和文學評論沒有太多關(guān)系。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只是評論,而是批評,情形應(yīng)該是不一樣的,想來針對特定作品的批評,基于視野和性格的個體化特征,想要千篇一律,怕是得有電腦的才干,非人力所及。

  問題是批評和評論的界限在哪里呢?專家的困擾大概不是評論的類同,而是批評的缺失吧。估計正是這個緣由,文學評論落寞了,不少作家在公開的場合就坦言從來不看文學評論,這種狀況不知道是不是也固化了,久而久之,那些文學評論家們自然也就放心舒坦起來,反正也沒有人賞讀自己的杰作,胡言亂語何妨?至于是否是商業(yè)逐利驅(qū)使腐蝕了高尚的領(lǐng)域,這樣的說法顯然就不重要了。

  據(jù)說批評是文學繁榮的重要基礎(chǔ)之一,那些整天憂慮文學淪落、振臂文學繁盛的大佬們,面對稀疏的批評,為什么不祭出相互詰難、攻訐的寶典呢?

  也許是不能,也許是不想,也許是懶得爭辯,批評家退隱了,曾經(jīng)活躍的水域歸于死寂,生命跡象漸失……

  這樣的局面其實何止是在文學領(lǐng)域。

 

[保存]     [全文瀏覽]     [ ]     [打印]     [關(guān)閉]     [我要留言]     [推薦朋友]     [返回首頁]
掃碼關(guān)注

中工網(wǎng)微信


中工網(wǎng)微博


中工網(wǎng)抖音


工人日報
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