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拆掉圍墻,打通權力與權利之間有形的障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如何打通二者之間的“心墻”,讓權力的運行更規(guī)范、更謙卑,讓權力更尊重、敬畏權利,讓權利更信賴、支持權力。
據1月5日《中國青年報》報道,在云南省昭通市綏江縣,所有黨政機關都沒有圍墻,人們到機關辦事不會被詢問,也不需要登記就可以走進包括縣委書記在內的任何一名干部的辦公室。該縣縣委書記稱,“過去閉門造‘策’,執(zhí)行起來很難,F在敞開大門,走群眾路線,群眾對政策的信任度明顯提高了,落實下去就順利得多!
政府機關拆圍墻、不設“防”,在時下,顯然是新聞。因為在公眾印象中,政府機關尤其是市委市政府之類往往是院墻高聳、警戒森嚴的,尋常人想進去辦事、找人,基本上很難,要登記、要押證件、要里面的人出來接……公眾詬病的“機關病”的第一條,便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門難進”。
有鑒于此,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做了一些大膽嘗試,主動揭開自己的“神秘面紗”。就在今年元旦,江蘇南京市政府大院首次向公眾開放,400名市民分8個批次參觀了大院,該市相關負責人親自迎客并充當“導游”。今后,每年元旦、“五一”和國慶三天,該市政府大院都將定期開放。而數年前,浙江杭州余杭區(qū)政府便開始推行“無圍墻政府”制度,不僅向公眾開放,還為公眾安裝了電源插座、架起了鍛煉器材,將政府的停車場用作市民的籃球場。
凡此種種,展現的其實是一種姿態(tài),即政府機關不再那么神秘和高高在上、不再是那些看起來冷冰冰的建筑,而是逐漸有了溫度和人情味。與其說這是一種放低身段的親民之舉,不如說這是一種調整身段的理性回歸——政府本來就是人民政府,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過是在代表人民行使管理職權。你替我做事,我進來看看你做得怎么樣、有沒有偷懶,還得跟你打招呼嗎?遺憾的是,現實中,這幾乎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人民政府的大門并不隨時向人民敞開、甚至有時并不歡迎人民進去。這也是地方政府一旦開放或者拆墻,便成為新聞的原因。
墻內是權力,墻外是權利。拆掉圍墻,權力和權利之間才有更多溝通、了解的機會,二者之間的關系才有望進一步改善。拆掉圍墻,讓百姓隨時進出,或許只是個形式,但這種敢開放的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擔當和自信。
拆掉建筑上的圍墻,其實拆掉的是監(jiān)督受阻之墻。公眾在意的是,曾經在圍墻內習慣了不受太多限制的權力是否會真正歸位,回歸為百姓辦實事、解難事的公仆角色,而不是偶爾辱罵百姓“不要臉”、一個準生證要百姓跑十幾趟。
除了形式上的不設防,公眾更期待政府部門的深度開放。比如,工作作風的進一步轉變,更加深入群眾、傾聽民聲、尊重民意,在事關百姓利益的政策出臺時不“獨斷專行”。比如,政府信息的進一步公開和透明,“三公經費”控制得如何、公共事件真相何在、貪腐官員處理得怎樣,對這些百姓關心的事項,不再遮遮掩掩。再如,拆掉圍墻之后,政府官員更應走出去,到基層去體會一下擠地鐵、看病掛號之難,減少一些拍腦袋決策和不接地氣的論調。
拆掉圍墻,打通權力與權利之間有形的障礙,只是第一步。接下來,如何打通二者之間的“心墻”,讓權力的運行更規(guī)范、更謙卑,讓權力更尊重、敬畏權利,讓權利更信賴、支持權力。